彭宇案不是见义不为的道德借口
前日,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市民广场,一位七旬老人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动弹不得,可是20分钟内,周围围了一圈人却没人伸出援手。后城管队员叫来救护车送其入医院,目前,民警仍在与其家属联系中。(6月4日《现代快报》)
■王攀(商报评论员)
又一起老人跌倒旁人不扶事件,人们再一次把矛头指向彭宇案:2007年,南京小伙彭宇帮助跌倒老太太反成被告,并被法院判赔偿。不知道是南京的法院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弱智,还是彭宇本人在案件中确有难以说清之处,但这起案件被认为是路人跌倒不扶现象的直接原因。遇到路人跌倒,特别是老人跌倒,无论是事发时的在场者,还是舆论上的在场者,都把怕成被告、怕惹官司、怕成为 彭宇第二 作为自己的道德借口。
但这样的道德借口真的无懈可击吗?并非如此。以此事件为例。 老人经过短暂昏厥后,竭尽全力想拨打身旁的手机求救,经过几番挣扎都没有成功。 但现场众人围观20多分钟,没有人帮老人打求助电话。围观者如果担心上前搀扶老人可能吃官司,那么,帮老人打求助电话总应该没问题吧,而且还是在 短暂昏厥之后老人竭尽全力拨打电话而不能 的情形之下。怕成 彭宇第二 是借口,不愿做美德之事才是关键。
在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有违道德的不义之举自不必说,诸如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这样的道德行为日渐消失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南京彭宇案假使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助人反成被告的副作用也仅仅是道德缺失与滑坡的一个小外因而已。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道德缺失?一方面,在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之后,人际关系的淡薄是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这些道德行为缺失的必然原因。另一方面,在一个理性为王的时代,道德在理性的肢解中已经面目全非;道德是良心,是感性的,而当人们在做一件具有美德的事情时,过多地考虑不利后果,也就不再是道德。
可以说,陌生人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冷漠,理性思维对道德本质的解构,是社会道德缺失和滑坡、见义勇为行为日渐稀少的关键所在,而把见义不为归结为彭宇案的影响,这只是为自己找的道德借口而已。如果我们不深度反思道德缺失和滑坡,仅仅把彭宇案作为口诛笔伐的对象,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破解、走出当前的道德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