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中医学术流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以名中医学术经验的调查整理与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本文为*煌教授在“第十一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上做的讲座,内容也是紧贴临床,对于青年中医有很好的启发。(PS:李赛美教授将几次经方研修班的讲座整理成书,出版了,还是很有临床价值,大家可以去买来看看)
经方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 煌
接前文:
讲到大柴胡汤,一定要讲讲胡希恕先生。我认识胡希恕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医杂志》刊登了他的几则医案,我看后眼前一亮。胡希恕老先生用经方用得非常好,尤其擅长使用大柴胡汤。因为胡老经常用大柴胡汤,所以行内的人都说他是“大柴胡医生”,可是老百姓不知道大柴胡汤,只知道他经常捧着一个大茶壶喝茶,所以说他是“大茶壶医生”。大柴胡汤是他手里的一把亮剑。“每当胡希恕先生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唯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却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一段话是刘渡舟先生为《经方传真》写的序。这本书是反映胡希恕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的一本著作。这段话非常有意思,这么几句话就把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特征勾勒得活灵活现,“大茶壶医生”就有这种本领。大柴胡汤寥寥几味药,柴胡、*芩、半夏、枳实、芍药、大*和姜、枣,就这么8味药,但是效果非凡。仲景的方都是这样子的,看上去很平淡。但是用费伯雄先生的话来说:“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医醇义》)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中医一定要神奇,不是要非常神秘的药才能治好病。
我们中医的发展不是靠外来的特殊手段,而是靠继承,把仲景的东西继承好。我们现在用方用药,不要去用什么乱七八糟的新奇药,不用开发多少民间药物,我们就把老方子、老药掌握好了就差不多了。用费伯雄先生的话来讲,这就是“一归醇正”,就像一碗清茶、一壶老酒,非常的醇厚。这才是所谓的平淡之极方为神奇。那么神方在哪里?就在《伤寒论》里面。《中国中医药报》经常刊登名医名方,这些方子可以参考,但不能够完全临摹。我们要临摹,就临摹张仲景的方。
一、经典方证
大柴胡汤是古代宿食病的专方,凡是饱食之后腹痛腹胀、拒按、呕吐者,张仲景常用本方。我们看原文,张仲景写得非常实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张仲景将最关键的客观指征“按之心下满痛”点出来了。但是现在有多少中医师会给病人按肚子?按肚子也全是按着西医学的方法,就不晓得中医学也是要按肚子来辨方证的。张仲景讲腹诊,大柴胡汤里讲“按之心下满痛”就是腹诊。我在日本多次讲过,日本的腹诊并不纯粹是日本的。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也讲到六经的腹诊,朱莘农先生也讲究腹诊,谁说腹诊一定是日本的?后来我发现,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张仲景说得很朴实、很简单。就像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很传神,但是不那么精细,但把最关键的地方都点出来了,张仲景书中的内容也是这样。那么大柴胡汤的第一个重要指征是“按之心下满痛”,张仲景就是在说腹诊,而且说得非常有意思。
大柴胡汤的第二个重要指征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大柴胡汤也可以用来治疗发热性疾病。你们看看陶御风先生的《皕一选方治验实录》,这本书把古今很多方剂的文献及临床中用得非常好的案例聚在一起。在这本书中,我发现古代医家用大柴胡汤多是治疗热性疾病。而现在,治疗热性疾病时很多人往往只想到了板蓝根、金银花。
另外,大柴胡汤还能治疗呕吐,“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所以大柴胡汤还是一张止呕的方子。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的几个关键点,我要再强调一下。第一,“按之心下满痛”。医生按压患者上腹部及两肋下时,有时会有比较明显的抵抗感,而患者则出现压痛。我发现凡是胰、胆疾病患者,这一指征非常明显。就算不是胰、胆疾病,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说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动力不足,病人也会有“按之心下满痛”之症。一些有高脂血症或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可以出现上腹部肌肉紧张、按之手下有充实感的表现。所以按之心下满痛这个腹证是使用大柴胡汤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指征。
下面日本《腹证奇览》一书中大柴胡汤的腹诊图(图1)。根据这张图可以看出,大柴胡汤腹证的范围是比较宽的,不是仅在心下这一局部,而是可以达到脐上部位。
图1 大柴胡汤的腹诊图(《腹证奇览》)
另外,呕吐或呕吐而下利者,或呕不止、心下悸者,这都与呕吐有关。有的病人并没有明显的呕吐症状,但有呕吐的易趋性,容易呕吐,或者曾经呕吐,而且不断地出现呕吐后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说嗳气、腹胀、酸水反流等,我们也应该把它视为呕吐的延伸。关于反酸,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听到反酸就想着制酸,就想到瓦楞子、牡蛎、海螵蛸,但后来我慢慢地把这些药都去掉了。因为,我把反酸视为呕吐的延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流口水,有人问睡时口水流得很多怎么办,我发现睡时流口水大多与病人喝酒或者是晚上吃了很多油腻的东西有关系,并且伴随饱胀感或者烧灼感,因此,我认为流口水也是呕吐的延伸。
第三,“郁郁微烦”是大柴胡汤方证的精神心理特征。大多数经方都会考虑到精神心理特征。比如说桂枝汤证气上冲就是一种精神心理症状,小柴胡汤证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少阴病出现的但欲寐,*连阿胶汤证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栀子厚朴汤证出现的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都是精神症状。张仲景结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总结的麻*体质、桂枝体质,都包含了精神心理特征。“郁郁微烦”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等,它反映了一种精神心理状态。日本有位森立之,他是位著名的考据学家,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和《内经》都有研究。他本身有阳痿,但他自己用大柴胡汤治好了。因为情志忧郁可引发阳痿,而用大柴胡汤可以解除郁闷。因此,他用大柴胡汤治疗,病证也就自愈了。这说明大柴胡汤对改善精神症状非常有效。
我们读《伤寒论》时一定要把张仲景的原文看作是一个不全的、真实的东西。就像考古学家,他们挖掘到一个动物的脊椎化石就要通过这个脊椎的化石片段慢慢地恢复动物的原型。我想我们对于张仲景的原文也是这样的,张仲景的原文是真实的,但是不全面,所以我们要善于复原,要通过一个角发现一个面。有的时候《伤寒论》中的一个字、一个症状都是一种疾病,或者一种体质状态,像“郁郁微烦”描述的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四,“发热汗出不解”。发热包括了体温的升高,或是自我感觉发热。不要以为发热体温一定会超过37.5℃。有的时候发热仅是一种感觉上的异常,因为张仲景时代没有体温计,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我们在研究一张方子的时候,必须要研究它的主治疾病,但是仅看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结合到具体的人。而仅讲人的寒热虚实,不讲具体的病也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两者结合。我正在努力研究主治疾病谱,一定要画出每张经方主治疾病的谱系,建立一个标准。这张经方到底对哪些疾病最有效?对哪些疾病不一定有效?而对哪些疾病可能有效?哪些疾病基本不能用此方?如果有一天能够建立一个经方临床应用指导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研究的情况不断地发布经方的使用范围。比如“非典”(非典型肺炎)来了,我们就可以根据目前的情况报告针对今年的“非典”哪些经方比较适用,提供“五星级方”“四星级方”“三星级方”,供大家参考。
二、主治疾病
第一,胰腺炎。关于大柴胡汤的主治疾病,根据我个人的应用经验来看,第一个疾病应该是胰腺炎。因为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就像古代的宿食病。由于伤食,病人往往出现剧烈的呕吐、腹痛腹胀。我们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要学会跟着张仲景抄方。假设我们穿越时空,来到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在庆功宴上某个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后,急性胰腺炎发作了,张仲景作为一代名医,被叫到*帐里。这位将*痛得要命,还在呕吐,非常难受,张仲景走过去一摸肚子,“按之心下满痛”,他就对学生讲,“此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学生一听,马上就把大柴胡汤煎好。将*喝下去以后,一泄,病情立刻好转。我用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的病例也不少,但是我治疗的并不是胰腺炎的初期患者,而是在病房里已经治过一段时间但治疗效果不太好的患者,或者是已经出院了但依然容易发作的病人,我发现用大柴胡汤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我给大家介绍一则医案。
王某,男,40岁。年6月7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于年、年、年急性胰腺炎3次发作,年又发作2次,现住院治疗。患者不能多进食,腹痛腹胀,舌暗红老,苔厚。既往有高血压病、脂肪肝病史。身高cm,体重87kg,血压/85mmHg。
处方:柴胡20g,*芩12g,法半夏12g,枳壳20g,枳实20g,赤芍20g,白芍20g,制大*10g,青皮10g,陈皮10g,干姜6g,红枣20g。每天1剂。
年6月17日二诊。
药后全身通泰,睡眠改善,打鼾消失,血压正常,大便1日3~4次,体重减为80kg。后连续服用此方3年,3~4日1剂,胰腺炎从未发作。
谁说中药不能治疗重症?谁说中药药量不敢大量使用啊?有是证,用是方。他这种体质壮实的人用了大柴胡汤后,血压下降了,还减肥了,这很有意思。
第二,胆囊及胆管疾病。我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利胆药。这类病人常伴有明显的腹胀腹痛,上腹部常疼痛拒按,所以对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静止期,包括胆管结石、胆囊息肉等,皆可用本方。对于胆囊息肉有热证的,我常加*连,因为*连对胆囊炎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有些人有胆石症,但是没有症状,这种情况能不能用大柴胡汤呢?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疼痛,我是不大主张用的。用了以后病人不舒服。中医学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强调心下悸、按之满痛,所以就要求医生必须先按一下病人腹部,看看胀不胀、硬不硬、痛不痛,如果不胀、不硬、不痛就不要乱用大柴胡汤。我认识一个老中医,他治疗胆石症非常拿手,很多人都去找他看。他治病有个特点,所有患者无论痛或不痛都给用药,他的方子除了有大柴胡汤的成分,还加了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等。另外,他让病人回家后一定要先吃油煎鸡蛋或者猪蹄,然后再吃他开的药,而且大便要便在盆盂里,冲洗出石头,再来复诊。这个老中医的诊所里,有很多小瓶子,里面全是石头,他把这作为一种广告。一般有胆石症的人都不敢吃油煎鸡蛋,因为吃了以后就会痛,相当于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大柴胡汤证。经方用药的一大关键就是有是证,用是方,没有这个证,就不要用这个方。所以,并不是说患了胆石症就用大柴胡汤,还要看是否具备用大柴胡汤的指征。
关于人工证,我看很多温病学家也有这个经验。湿温病往往发生在夏秋之交,表现为每天发热,舌苔白腻,一般的医生会给病人用芳香化湿的方子,像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但用来用去病人体温还是不退,舌苔也不褪,还伴随胸闷,不想吃东西。此时,有经验的老中医会采取温燥法,给病人用附子、干姜、苍术、厚朴。用后第二天,病人体温就会升高,舌苔变*变焦,这时候再用大*、*连、*芩,很快就能收功。这也是个人工证,先用温燥药,使热重于湿,再用清热药,使病程缩短,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三,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消化不良。现在很多胃肠动力不足的人吃吗丁啉,但我感觉大柴胡汤就是一个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太太就有胆汁反流性胃炎,还有支气管哮喘。她经常反酸,很难受,我就给她用大柴胡汤,吃下去胃里就舒服了。大柴胡汤就是一个天然的胃肠动力药,不需要加减。那么如果遇到病情复杂,伴随嗳气、腹胀、咽喉异物感的患者,我就加上半夏厚朴汤,我把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取名为大柴朴汤;如果病人咽喉红、胸骨后有烧灼感,我就加用栀子。我看病经常结合咽诊,这是朱派伤寒的经验。胃痛的人,不能简单地用香附、良姜、荜茇等温药,朱莘农先生提倡看喉咙,如果病人喉咙红他认为是有气火,气郁化火,这种情况要清热,要用栀子、连翘。我也依据这个经验,用压舌板看看病人喉咙,充血的加栀子,因为栀子主治心中懊侬、心中窒。一般我们认为心中懊侬是一个自觉症状,只是自己感觉到烦躁、焦虑,没有客观指征。但后来我发现,用栀子除了咽喉充血外,还有一个客观指征,就是在剑突下按压有一点疼痛,如果你用手从剑突下往上顶一下,病人往往会更难受,这也可以看作是用栀子的一个客观指征。叶橘泉先生是中国现代经方家,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也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书中介绍了用栀子治疗食管炎的经验。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闷,有烧灼感,所以心中懊是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个指征,可以用栀子来治疗。
我讲一则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案例。
彭某,女,23岁。年6月8日初诊。
患者胃镜示胃壁有陈旧性出血点,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强阳性。患者刻下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甚时呕吐,进食后尤甚,时有口臭,食欲可,大便2~3天一行,偏干。
处方:柴胡15g,*芩10g,姜半夏15g,枳壳30g,白芍20g,制大*5g,干姜5g,红枣15g。
年6月2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诸证好转。
第四,肠道疾病见腹痛腹胀者。有人会问,肠道疾病如果腹泻还用大柴胡汤吗?张仲景就是用大柴胡汤来治疗呕吐而下利不止的。所以下利没有关系,只要有腹胀腹痛就可以用此方,特别是那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的腹泻患者大柴胡汤用得特别多。譬如一人本来有胆石症,但是胆囊切除以后依然肚子胀,早上起来腹泻得很厉害,这种情况可以用大柴胡汤。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紧张就容易拉肚子,这也可以用大柴胡汤治疗。但我认为用大柴胡汤的时候还是要摸摸肚子,肚子比较硬、比较实,同时舌苔比较厚的病人就可以用大柴胡汤,这点比较重要。张仲景在大柴胡汤的应用特征上没有讲到舌苔,但是因为大柴胡汤里有大*,而应用大*的特征是一般舌苔比较厚,我们叫“大*舌”。
我在这里讲一个腹泻不止的医案。
张某,男,46岁。年7月21日初诊。
患者腹泻多年,曾疑胆囊炎所致,行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依旧,每日排便3~4次,间断呈水样便,食油腻后加重,右胁部隐隐不适,嗜睡,纳佳,舌质老,紫暗,苔白,体型壮实,面*油亮,腹部饱满,腹壁脂肪厚。
处方:柴胡20g,*芩10g,制半夏15g,枳壳30g,赤芍15g,白芍15g,制大*10g,干姜10g,红枣20g,*连3g。
年7月28日二诊。
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日2次,腹肌较前软。患者自述有中耳炎病史。原方加葛根30g。
第五,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我以前一直不晓得大柴胡汤可以治疗哮喘,治疗哮喘总想到用麻*。后来,我发现用麻*会出问题。因为我太太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我给她吃麻*,吃了以后她就心慌、晕厥,然后我就不敢给她用麻*了。后来我看了胡希恕先生的医案,他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我按他的经验用药就解决了问题。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其中舌头或嘴唇紫暗的患者非常有效。即使不发为紫暗,用了大柴胡汤也依然见效。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支气管哮喘不仅是支气管的问题,而与胃肠道功能、整个体质状态都密切相关,很多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都伴有胃食管反流。虽然这是两种疾病,但是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时间点差不多,都在凌晨1~2点,或2~3点。在这个时候,病人往往会突然坐起来,气喘,胸闷,胸痛得不得了。病人坐起来以后喝点水、走两步路,症状就消失了。所以,我发现哮喘常与胃食管反流同时发病,都符合大柴胡汤方证。有一些胃食管反流的病人胃里的食物会呛到气管里,引起吸入性肺炎,引起气道强烈的收缩,导致哮喘,所以要治疗哮喘,不是简单地解痉,而应该解决反流的问题,也就是要把大柴胡汤证控制住。因为大柴胡汤着眼点不是支气管局部的病变,而是包括了大脑、胃肠、食管在内的一个系统功能失调的状态。我现在用这个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非常有效,而且不仅是针对支气管哮喘,很多肺病,我也经常用这个方。这些患者通常不愿意让你摸他的肚子,因为一摸就会很痛,很不舒服。另外,这类患者往往多吃一口饭就会腹胀、胸闷、哮喘发作,他们的胸胁部按起来是硬的,敲起来咚咚响。所以治疗支气管哮喘不要只想到用麻*,要按照我们经方的思路,有是证用是方。
用大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有3种加减。
第一,如果伴随舌质、口唇发紫,用桂枝茯苓丸加上大柴胡汤。这几年,我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肺病屡屡效验,我认为不要仅将桂枝茯苓丸看作是治疗子宫肌瘤的药。桂枝茯苓丸是天下第一好药,活血化瘀第一处方,很多肺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等,都是血瘀证,我们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用了以后心不慌,气不喘,脸色不再暗红。因为很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动脉高压,血液循环不好,导致脸色暗红。这就是桂枝茯苓丸证,用了以后,人特别轻松。曾经有一个老头,肺部有占位性病变,怀疑是肿瘤,而右肺区有积液,不能动,一动腿就抽筋。他在很多地方治疗,效果都不好,来找我看的时候也是神情沮丧。因为他也吃过很多中药,效果都不好,所以他不太相信中药的效果。我给他开了桂枝茯苓丸加味,吃完以后,他就能来回走一两公里了。后来,还被他孙子硬拉过来让我们看一看。用桂枝茯苓丸加大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伴有瘀血证者效果非常好。
第二,如果胸闷,痰黏难咳,就在大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桔梗。表面上只是加了一味桔梗,实际上是合上了一张经方——排脓散。排脓散由枳实、芍药、桔梗三味药组成,出现在《金匮要略》里,原来是治疗外科疾病,用来排脓的。但我认为这个脓不一定只是疮疡化脓的脓,液体黏稠的、发*的都可以算脓,所以肺里面吐出来的黏稠的痰也是脓,以前叫“吐脓”。我经常在大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桔梗,因为它能够帮助痰液的稀释。另外,取桔梗、枳实、芍药三味药打粉,吞服,或者让病人开水冲泡以后当茶饮,这个方我称之为排痰散,效果比沐舒坦好得多,你们可以试一下。而且它还能治疗胃痛。有一次,我的老婆吃饭后胃痛得很厉害,我想排脓散里面枳实、芍药可以活血,治疗腹满,我就给我老婆用排脓散冲服,半个小时以后胃痛就消失了。
第三,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的应用。当痰结在里,心下按之痛,吐*脓痰,大便干结,就用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消*脓痰,效果特别好,还能通大便。我有几个患者服用此方以后,说大便稀,很多黏液从大便里流出来,然后痰就少了,古人称之为“泻痰”。这个方法使用的时候关键是要抓住指征,一个是痰*黏稠,一个是便秘。
第四,大柴胡汤可以治疗老年人及昏迷患者的肺部感染。现在肺部感染是很多老年人最终死亡的原因之一,这让呼吸科的医生都很头疼。老年人肺部感染,用了很多抗生素以后,病人依然痰很多,发热,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被邀请到ICU病房去会诊,后来我发现这些病人大多伴有胃食管反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采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办法,用大柴胡汤,结果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因肺部感染住院,住院以后昏迷,肾功能也异常。西医认为没有办法了,让家人准备后事,但是她女儿不肯放弃,找我去看。我去看的时候,患者昏迷,按压上腹部时会皱眉头,同时我指尖的感觉是绷硬的。我说:“有救了。”“按之心下满痛”,我用大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结果这个病人就被救过来了,后来她的小便也有了,体温也正常了,最终被救活了。这件事当时影响很大,ICU病房的医生们也感到很震惊,中药居然能治疗这个病。其实这种病我们治疗得非常多,现在我们治疗老年人的肺部感染经常采用这个办法。还有一个老太太,是因为骨折住院的,患肺部感染,人总是发热,快不行了,晚上睡不好,吵闹,大便也不通,每次都得用开塞露。我就用大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汤给她吃,让她先吃3剂药。3天以后,她说好多了,当天吃了就睡了一个好觉,而且大便也畅通了,饭也能吃了。后来,她继续用这个方,感觉状态越来越好,我就让她赶快转到普通病房,不要在ICU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她说能下床走路了,我说让她赶快出院,防止交叉感染。回到家里调养后,患者至今还是健康的。
所以应用经方就是花小钱治大病,甚至不花钱也能治病。我们一直说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想,把经方应用好就是个好方法。而经验的积累是靠一个个医案摸索来的。我的一个弟子,现在在研究用葛根汤治疗痛经,靠的就是一个医案。什么医案呢?葛根汤治疗痤疮,是我的一个医案。他学了以后,也用这个方法去治疗女性的痤疮,结果发现用了葛根汤以后不但满脸的痤疮没有了,居然一直非常顽固的痛经也消失了,从这个医案里,他就得出了葛根汤可以治疗痛经的经验,并且专门去研究。后来他发现麻*体质的人用了此方有效,桂枝体质的人用了也有效,现在他还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所以我说很多发现都是从一个医案开始的。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经验从哪儿来的?都是他们教我们的。但是作为一个医生,要讲究和病人交往的艺术,这样我们才能学到东西,我们才不会白看。我看病是为我教学、科研服务,因此,我要加强临床医案的收集整理、经验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提高。
未完待续
今天没有划重点。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名师经方讲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赛美。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续)
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仝小林(再续)
仝小林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完):临床应用经方要知行合一”
*煌教授基于大柴胡汤谈经方的应用(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