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胆囊息肉根在浊毒内蕴胆络瘀阻化浊解毒
TUhjnbcbe - 2023/7/24 22:27:00
天津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8640.html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以息肉式突出或隆起生长的全部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胆囊息肉病因较为复杂,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的排空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特殊不适,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多是由于其他疾病就医查腹部彩超或健康体检时被发现,部分患者自觉右上腹胀闷痞满、隐痛不适或刺痛感,或右侧后背部疼痛、自感右胁肋下如有物隔,或伴有消化不良、腹胀、轻度上腹痛、纳食欠佳,食欲差、厌油腻,大便不成形。

中医学中无“胆囊息肉"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痞证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

《灵枢·水胀》提到“夫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瘛肉乃生"。

瘛肉即息肉,为瘀血化生,其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饮食所伤、体质肥胖、肝胆宿疾(如病*性肝炎、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等有关。

我们认为,胆囊息肉的主要病因多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平素过食辛辣、酒甘、肥腻厚味之品,加之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湿阻,浊*内生;胆为中正之官,中清之腑,喜疏泄,宜疏不宜滞,以通降下行为顺,宜清不宜浊,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瘀积胆腑,久而浊*内生。

若浊*蕴结胆中,日久损及胆络,络伤则气阻血瘀,血行不利,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瘀阻成痹,脉络滞塞日久,结聚成息肉,胆囊息肉属有形之征,多由浊聚血结、瘀血停着而化生。

胆囊息肉的发生缘于“浊*内蕴、胆络瘀阻",故临床上治疗以化浊解*、逐瘀散结软坚为主。

方用柴金化瘀方。药物组成:柴胡、郁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茵陈、白芍药、醋青皮、蒲公英、*芩、厚朴、茯苓、薏苡仁。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化浊;郁金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利胆退*;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化浊,散瘀消肿,使胆汁下泄于小肠;茵陈清胆利湿,为治肝胆疾病之要药;浊*结滞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方用青皮、白芍药、厚朴疏肝理气活血,茯苓、薏苡仁健脾助运化浊,使瘀祛浊化,*无所依;蒲公英、*芩清热化浊。

诸药合用,通胆腑,泄浊*,疏肝郁,畅气血,肝胆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胆汁得以正常分泌和排泄,息肉无生成之源。胆囊息肉属有形之征,多由气聚血结,瘀血停着而化生,故化瘀透络为辨治主线,应贯穿治疗始终。

30岁马先生脂肪肝病史2年,平素饮食嗜辣,嗜肉食,近两个月右胁肋胀痛。查腹部彩超示:胆囊多发息肉,大小约为0.7mmx0.6mm

刻诊:口干口苦,口黏,晨起尤甚。腹泻,大便日行3一4次,呈水样或糊样,舌质黯红,苔*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胆囊息肉。中医诊断:胁痛。证属浊*内蕴,胆络瘀阻。治宜化浊解*,逐瘀散结。

方用柴金化瘀方化裁。药物组成:柴胡、郁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茵陈、白芍药、醋青皮、蒲公英、*芩、厚朴、茯苓、薏苡仁。

服药后,诸症渐愈。前方奏效,继服原方,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调整中药处方,共服药45剂,复查腹部彩超胆囊息肉已消失。

1
查看完整版本: 胆囊息肉根在浊毒内蕴胆络瘀阻化浊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