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西医传统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且费用较少,更能减轻患者痛苦。
中医并无“胆囊结石"称谓,本病常见于“胁痛"“*疸"等的论述中。
胆位于胁下,附于肝,为奇恒之腑,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人肠中,帮助消化,肝为刚脏,性喜调达,主疏泄而恶抑郁,肝胆一脉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关联。
然情志抑郁,气机阻滞,精汁疏泄不利;或过食肥甘厚味,致生湿热,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或气郁化火,热*客于肝胆,煎灼精汁,均可致生结石生,故在胆石形成机制中,肝郁气滞、湿热瘀阻为病机关键所在。
所以需从肝论治湖,防治胆石应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为要;方用大柴胡汤合四金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组成:柴胡、木香、*芩、半夏、大*、金钱草、郁金、海金沙、茯苓、白术、鸡内金、芍药、甘草。
本方中柴胡、木香、*芩疏肝理气、清热利胆,半夏化痰止呕,大*有泻下通腑、通下热结作用,金钱草、郁金、海金沙有溶石排石作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鸡内金消积化石,芍药、甘草缓急解痉止痛、利于排石。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溶石排石之效,故能取得理想效果。
54岁张先生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胆囊壁不光滑,囊壁厚3mm,胆囊可见充满型泥沙样结石,胆总管内径6mm,B超诊断为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因拒绝手术治疗,所以来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时有右上腹胀痛、放射至背,时有恶心欲吐,纳差口苦,小便*赤,大便干结,2、3天一行,舌红胖苔*腻,边有齿痕,脉弦。
中医辨证为胁痛,湿热蕴结型。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方用大柴胡汤合四金汤加减。
组成:柴胡、*芩、金钱草、鸡内金、郁金、半夏、制大*、海金沙、茯苓、白术、木香、白芍、甘草。
服药7剂后,疼痛缓解,胃纳有所增加,大便通畅;薄白腻,边有齿痕,脉弦。续服原方28剂。
服药后,患者症状基本改善,原方继续服用28剂。药后B超复查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欠光滑,胆囊内未见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6mm,管内未见异常回声。超声诊断为胆囊壁欠光滑。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在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期,疼痛剧烈时,可选用西药止痛、补液、胃肠减压等措施,急则治其标,待病情缓解后,用中药疏肝利胆溶石以治其本,但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大伤害。
好了,关于胆囊结石,我就说到这里,若你也有胆囊方面的问题,可评论区留言,我将帮你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