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迷局锁住山东海龙
互保怪圈使危机难化解
债“锁”海龙,债务迷局、互保怪圈,危机如何化解?“这钟去年就停了,估计以后也难得再走了。”张文(应被采访人要求,此处用化名)指着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海龙股)总部厂区门前立柱上的巨大时钟,无奈感叹。海龙这家“潍坊名气最大的企业”已如停摆的时钟,将辉煌“定格”在昨日。此时,不仅仅是张文这样消息颇为灵通的中层干部,就连不少一线工人乃至于退休职工,都同样为这家上市公司的未来倍感焦虑。在海龙内部人员的帮助下,费尽周折地进入总部厂区,发现多个生产车间,均只启动了一半的生产线。“原来是满负荷运转,两条生产线一起开。但今年以来,就是关一条,才会开一条,轮换着用。一是要省电,二也没那么大任务量。”一位海龙生产车间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一些生产易耗品和劳保用品的更换也已无法正常进行。一位海龙中层管理人员就抱怨道:“如今就连一把扫帚都买不了。财务上没法报销。”可是赶上车间急用,他只好和当班员工一起凑钱买了几把扫帚,勉强用来救急。然而,多位海龙员工证实,仅仅在两个月以前的二月中旬,海龙中层以及一线工人虽感到企业“不景气”,却远未到如今的“糟糕程度”在一个半月内引致这一系列剧变的,表面上是海龙信用评级、债务诉讼的“烽火不断”,以及企业重组方案的持续难产,核心则是山东海龙实际外债状况的“难以预料”3月23日,山东海龙发布今年以来第五份贷款逾期公告,宣布其拖欠金融机构无法偿还的贷款已升至近8.7亿元。前不久,山东海龙的另一则公告则称,海龙试图引入恒天集团接盘的“重大事项”依旧毫无进展。目前,关于海龙的负债情况,在海龙内部及上下游业务伙伴中,至少有着三种说法:其一是海龙2011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布的数据,海龙对外负债总额达71.8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3.33%;其二则是2011年7月在处理海龙员工集体上访时,潍坊市一位主要领导向海龙员工代表所透露的数字,即海龙负债总共70亿,50亿欠银行,20亿欠供货商;其三则是有原料供货商声称,海龙负债总额已经超过80亿元,新增债务主要是海龙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2月以“赊账”形式购进大批生产原料而欠下的货款。这一说法,也在海龙供货商圈中多有流传。对于上述说法,一位海龙内部人员表示,对于海龙确切的债务状况,2011年三季报中71.87亿元的数据“基本是可信的”,但这一数据未将海龙去年四季度以来因违规担保问题可能遭遇的隐性债务问题包括在内,而相应担保涉及的债务上限是6亿元。据多位海龙内部人士介绍,目前若依据债权人主体对海龙的显性债务进行划分,则海龙的外债基本可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金融机构的欠款、尚未与供货商结清的货款和预收下游客户的账款,以及部分非金融企业的“暂借款”。这其中,对金融机构各种类型的借款又构成了外债主体。一位前海龙财务人员表示,金融机构的借款约占到海龙外债总量的七成左右,“数额应在47亿到52亿之间”。供货商货款及下游客户预收账款总额则在18亿至21亿之间。“至于非金融企业的暂借款,主要是向潍坊当地一些房地产企业及小贷公司拿的,这个数额不大,也就1亿多一点。可是,即便初步厘清了山东海龙的外债全貌,牵涉海龙危机的各方却依旧要面对一系列棘手命题:在企业经营仍无起色、资产负债率已超过90%的情况下,山东海龙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究竟存在着多大的违约风险?复杂的担保与被担保体系之下,山东海龙的危机又会蔓延至何方?假账风波的后遗症又将对海龙的债务危机产生怎样复杂难测的影响?在当地*府全面介入后,“看得见的手”又如何实现海龙的救赎?当然,最为迫在眉睫的是,在距离海龙短融债兑付大限仅剩下不到半月之时,山东海龙又能否最终避免债券违约?早春三月,潍坊,风筝之都,山东海龙,昔日的明星企业,此时正如一只断线的风筝,飘摇于料峭春风中。贷款拼图根据今年1月以来海龙发布的五份贷款逾期公告,已有工行、中行、农行、兴业、中国进出口银行、海阳农信联社、中信银行、安丘农信联社、浦发、深发展、潍坊银行、潍坊寒亭农信联社及光大银行等13家银行金融机构的36笔贷款遭遇逾期。若算上此前贷款虽未逾期但已因海龙无法按期付息而提起诉讼的招商银行,则直接遭遇违约风险的海龙债权银行已达14家。这其中又以中行、工行和深发展涉及贷款的金额最大,分别为2.18亿元、2.38亿元和1亿元。但在部分内部人士眼中,山东海龙积欠的数十亿银行贷款所牵涉的最主要债权银行却应属建行和潍坊银行。“海龙银行贷款一个重要来源应该是建行,尤其是在2009年加速扩张时,海龙众多的投资项目主要都是向建行借钱。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账期三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因此这部分贷款距离到期还有一定的时间。”一位海龙内部人士表示,但在2011年海龙因财物不实遭遇证监部门处理前,“建行的多家支行就已经开始收缩对海龙的贷款规模。2011年一年下来,海龙在建行的贷款余额下降还是很明显的。”一位国有大行人士也证实:“目前海龙贷款余额排名,建行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山东建行则向表示,建行在海龙“信贷风险敞口的人民币贷款总额”为4.2亿元,且以抵押贷款为主。一位海龙中层管理人员称,在2011年四季度海龙偿债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后,海龙与建行方面也曾就还款发生过“小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部分海龙员工的工资卡也被更换了。”这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原来大部分海龙员工的工资卡都是建行的,那之后就都换成了潍坊银行。因为我们在建行的信用好像出了问题。潍坊银行从建行手里接过的却不仅仅是海龙员工的工资卡。随着建行对海龙授信的收紧,海龙在建行的部分短期贷款到期后无法续贷,而这其中部分贷款便被转移至潍坊银行。有海龙内部人士甚至表示,目前潍坊银行几乎成了唯一一家还可能为山东海龙提供较大规模融资支持的银行金融机构。但上述说法遭到潍坊银行方面否认,该行也表示不便透露具体贷款数量。潍坊当地的一位农行人士则指出,以海龙目前的生产运营状况,能够足额按期偿付银行贷款利息都已困难,贷款逾期数额的增加“只是时间问题”,银行贷款全面违约“出现的概率也在往上走”,因此“主要债权银行,即便是长期贷款还未逾期,也开始面对现实的违约风险”,“所幸我们潍坊农行受影响很有限”此外,潍坊及周边地市的农信社也有不少是海龙的债主。尽管据前述海龙内部人士估计,来自各家农信社的贷款总额不会超过5亿元,但相较于大多数农信社相对有限的资产规模及并不乐观的资产质量,在海龙的贷款业务对其可能构成的风险,或许较大型金融机构更为严重。卷入海龙债务危局的金融机构并不只有银行,数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亦牵涉其间。在山东海龙2011年半年报长期借款项目前五位中,即有华融和兴业两家金融租赁公司,涉及金额约为2.6亿元,借款形式则为融资租赁。两家均出现在了山东海龙贷款逾期的机构名单中。而据一位潍坊当地金融人士介绍,海龙债务问题所牵累的金融租赁企业原本不止上述两家。“2010年时,还有一家国有四大行旗下的金融租赁公司也要进入,但最后没谈成。当时大家都认为是这家公司能力不足、铩羽而归。互保怪圈尽管由近二十家大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债主团队已算是“阵容庞大”,但海龙积欠贷款中所涉及的复杂担保关系,则使海龙债务危局的波及面进一步扩大。与之相应的是,海龙金融机构欠款中保证贷款占比甚大的特点,也使得违约局面一旦出现,相关金融机构控制坏账损失的难度大为增加。“海龙的贷款中,保证贷款就要占到一半以上,剩下的质押贷款大概是20%,抵押贷款15%,真正靠企业信用获得的信用贷款应该只有10%左右。尤其是账期一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0年年末到现在新举借的短期贷款中,信用贷款虽然占比超过20%,但是借款银行比较单一,主要是本地金融机构。”前述海龙内部人士表示,可是,“海龙保证贷款的担保方其实并不那么可靠”,因为其中相当比例的保证贷款实际上是山东海龙与其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相互担保而成。“如今整个集团都陷入困境,这样的互相担保在违约后,担保方又能为债权人提供怎样的补偿呢?”以海龙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短期贷款为例,总额为12亿元的保证借款中,有5.2亿元便是相互担保,涉及企业就有山东海龙及其子公司博莱特化纤、海阳港务、新疆海龙化纤以及海龙进出口公司。而在总额为6亿元的长期保证借款中,有近2.9亿元涉及海龙及其子公司的相互担保。前述潍坊当地银行业者则指出,之所以部分已经遭遇贷款逾期的银行并未向海龙发起诉讼,也与海龙的内部互保有关。“有些贷款担保方本来就是海龙的子公司,你让银行去起诉,还有意义吗?追究担保人的责任,追到后来还不是海龙自己?”除海龙系企业内部的互保之外,海龙与体系外企业的相互担保所涉贷款金额同样惊人。以截至今年2月已为海龙担保总计5.1亿元贷款的潍坊特钢集团为例,海龙在今年2月已遭遇多场诉讼和贷款逾期的困局下,仍宣布拟为潍坊特钢申请综合授信1.2亿元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此前,海龙已为潍坊特钢1.42亿元的贷款提供了担保。事实上,在2011年9月,深交所就已经因违规担保问题向海龙发出公开谴责。然而这一谴责似乎并未影响海龙担保圈在此后数月的持续膨胀。“去年有人估计海龙的互保圈子涉及金额大概5亿,但现在可能已经突破了10亿元水平。”一位潍坊当地企业家表示,本地企业相互担保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时候都是*府出面协调,大家都是本地企业相互支持一下,也是应该的。可问题是,担保圈子中的核心企业不出事,一切没问题,一出事,拖下水的企业可就多了去了。更何况像海龙从去年起自己就很困难了,还不断对外提供担保,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前述潍坊金融人士更一语点破山东海龙在危机中仍对“互保”欲罢不能的原因:“现在山东海龙能抵押和质押的东西几乎都抵出去了,继续由子公司和母公司互保,银行也不会认了。在此情况下,未来的救命钱,还是需要别的企业为海龙提供担保,才可能从银行那得到。但这个东西肯定是相互的,你海龙要是连互保的姿态都没有,今后怎么指望别人关键时刻拉你一把。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及如果连互保都救不回海龙,那么海龙“担保圈”该如何收场时,前述企业家及多位当地金融人士却一致表示,这种情况“没想过也不用想”,“这个但保圈子不可能崩溃”货款水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尽管金融机构接踵而来的“讨债诉讼”亦在海龙内部引来“落井下石”的微词,但海龙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大多认为,尽全力付息还本确实是山东海龙需要优先考虑的头等大事。可是,对于构成海龙其余外债主体的供货商货款,海龙内部人士的态度则有所不同。“欠银行的,我们认,但欠供货商的,有些我们根本没理由认,因为这些供货商与海龙不是正常的原材料交易,而是变相掏空海龙的资产。”一位海龙中层人员指出,在目前海龙欠供货商的货款中,有相当部分其实是供货商和海龙内部人员串通后,以远高于同期市价的价格进行交易而造成的。“有些已经走掉的高管,也是靠这种方法,将企业收益转移出去,并装入个人腰包。”这些说法也得到了不少海龙员工的证实。在今年1月30日发布的业绩预亏公告中,山东海龙曾表示2011年度企业预计亏损将达10亿元,而造成亏损的主因之一,正是“原料价格高位运行,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而这一表述,也被部分海龙员工视为无良供货商陷海龙于绝境的重要佐证。“由于海龙之前扩张速度太快,因此各分厂甚至连总厂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控制机制都不够严格,去年我们领料时才知道,有部分批次原料进价甚至是市价的一倍还多。很多人都知道海龙的钱好赚,都跑到海龙厂区周边开原料加工厂,或者干脆就搞个皮包公司,挂出工贸公司的牌子到海龙这边拉关系。”一位海龙管理人员表示。一位海龙中层管理人员还进一步称,部分供货商为了达到高价出手原材料的目的,不惜采取赊购、先打收条的方式。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去年银行已经收紧了海龙的贷款,而且中间晨鸣进场整合时,海龙还停掉了大部分的生产线,对原材料实际需求骤降。但海龙对原材料的‘购买力’似乎没受多大影响,欠的货款依旧大幅上升”山东海龙母公司应付账款数额自2009年年末以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位海龙中层管理人员的看法。2010年全年,海龙母公司应付账款数额从1.46亿元升至4.77亿元,而2011年前三季度,这一数额则从4.77亿元升至8.98亿元。而同期海龙主要生产原料价格虽有上涨,但涨幅最高的,也未超过7成。不过,供货商也有自己的委屈。“有没有那种靠关系高价倒卖的供货商?肯定有,但也是极少数。我们大部分供货商都是和海龙按市场行情交易。不能拿个例来归罪是供货商加剧了海龙的债务负担。”一位尚有数百万货款未被结清的供货商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海龙很多供货商规模都不大,力量分散,对于我们要求尽快偿债的要求,海龙远不如对待金融机构那样认真。大而不倒“海龙不可能倒,这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也不符合现实。”一位潍坊企业家如是阐述了他对海龙最终命运的判断。而在潍坊,这句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断言,却真切揭示了相关各方对海龙债务危局及重组走向的基本看法。“海龙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解决债务和贷款违约,这个是救急;另外一个是如何完成企业重组,这个是治本。但这两个问题又牵连在一起。”一位潍坊商界人士就表示,“当然眼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海龙要不要救,这个取决于潍坊市*府的*治决断。自2011年引入寿光晨鸣集团试图对山东海龙进行改组以来,潍坊市当地*府尤其是国资委、金融办等具体部门就已全面介入海龙的债务和企业重组进程。随着债务危机的发酵和经营困境的加深,潍坊市*府在海龙重大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也持续加强。“高管团队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换了好几茬了,但企业始终不见起色,大家只有指望*府了。”前述海龙中层管理人员称。对潍坊市*府而言,救不救海龙,答案或许别无选择。“破产不在*府的选项之列。因为海龙一旦破产,就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一位当地*府人士透露,“海龙全厂在职职工近八千人,而牵涉的退休职工和家属全加起来,总共两万余人。别说是寒亭区,就是在潍坊市,这样的企业规模也是凤毛麟角。一旦破产,让这些员工和家属流向社会,没有哪个干部可以担保不出事。不仅是海龙员工失业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海龙一旦破产,也势必在前述海龙的近十亿担保圈内引发骨牌效应,由此对潍坊当地其他重要企业造成的严重冲击,同样是潍坊市*府不愿看到的。值得一提的是,据当地商界人士介绍,潍坊本地大型企业遭遇危机,历史上亦有不少先例,如前些年同样遭遇债务危机的ST巨力。而这些企业几乎全部都在*府出手相助后度过难关。这样的历史经验,也使多数当地人士相信,海龙也不可能走向破产厄运。不过拯救海龙,当地*府首先就需要妥善应对4月15日到期的短融债兑付问题和业已发生的8.7亿逾期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索债官司。对此,前述*府人士表示,“除已经涉及诉讼的贷款,*府正协助企业与其他有贷款逾期的金融机构进行协商,争取贷款展期。并且*府也正积极支持企业争取新的贷款,尽量弥补贷款缺口。”而对备受关注的海龙短融债问题,这位人士透露,当地*府也正考虑多套解决方案。“大体的方向是争取过桥贷款,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安排潍坊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一笔过桥信用贷款,比如争取潍坊银行或潍坊本地农信社支持一下,但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于就算是本地金融机构也有风险控制的要求,短融债的数额实在有点大;二是安排其他企业为海龙申请保证贷款,这个方案的难点是海龙担保圈内的其他企业能够为海龙提供的担保额度也很有限,可能需要引入新的担保企业。”前述潍坊当地金融人士表示,“如果前两条路都走不通,就只能做承销商恒丰银行的工作,让恒丰出面牵头提供银团贷款,解燃眉之急。事实上,对于海龙的债务和企业重组,潍坊市*府今年以来也是动作连连。由于引入央企恒天集团的方案进展缓慢,为保证海龙不至于全面停产,潍坊市国资委的全资控股公司恒和置业便与山东海龙签订了委托加工协议。而在协议签署后,恒和置业迅速接管了海龙总部厂区内的原材料及成品仓库。一位海龙内部人士证实,“几乎就是一夜之间,所有海龙的仓库都挂上了恒和置业的牌子,变成恒和置业的库区”这一做法也立即引来潍坊市*府变相保全海龙资产的质疑。“原来这些库区里的材料和产成品都属于海龙,如果有金融机构或供货商因索债向法院兴讼,那么这部分资产都可能成为原告要求查封以弥补损失的对象,可如今这些仓库变成了恒和置业的,其中货品的归属权也就不那么清晰了,要进行查封难度也大了。”一位当地金融人士称。不仅如此,潍坊市城投公司也以海龙债权人的身份向海龙提起诉讼。而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潍坊市*府工作组可能在近期提出新的方案,以期加快与恒天集团的谈判进程。“双方谈判陷入僵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海龙现有外债应如何剥离,恒天集团最多只愿继承小部分的债务。而现在潍坊市*府有意向成立一家专门的公司,将海龙的大部分债务转移至这家公司,并为恒天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但有意思的是,潍坊市国资委相关人员却表示,“海龙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情,他们出了什么新公告,我们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