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馋的潮汕美食安排上啦!居家也要吃得有仪式感!”8月16日,一位厦门市民在某网络平台上晒出自己点的生腌海鲜外卖。实际上,醉虾、呛蟹等生腌海鲜已经“趁热”火遍多个城市,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厦门一些餐厅也推出“生腌”“醉腌”,外卖订单量陡增,抢滩市民餐桌。食品安全专家提醒消费者,生腌海鲜中可能携带多种致病菌以及寄生虫,谨慎食用。
消*误区
白酒酒精浓度多低于医用酒精杀菌作用有限
所谓“生腌”,就是把鱼、虾、蟹、血蚶、生蚝等海鲜或河鲜,用酒、姜、蒜、酱油等调料腌制,冷藏后直接生食。
生腌海鲜肉质细嫩、美味可口。不过,这道美食中可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并潜藏着肝吸虫和异尖线虫等寄生虫。其中,肝吸虫会引起肝损伤、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肝癌等。异尖线虫会造成胃肠不适,严重可致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或数天后致下腹部疼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
有食客认为,生腌海鲜用高浓度的白酒处理过,再加上醋、芥末、蒜等调味品,能起到杀菌消*作用。“这个理解有偏差!”厦门市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郑建玮说,从医学角度来看,75%医用酒精杀菌消*作用最强。白酒度数因为达不到75度,杀菌消*作用明显低于医用酒精,加上白酒酒精的挥发及稀释,短短几个小时腌制,可能连杀灭食材表面的细菌、寄生虫的时间都不够;且海鲜切块后,切片厚度一般仍大于虫卵直径,对躲在食材中间的虫卵等也无可奈何。
“加入一些调味料,只对细菌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无法杀菌消*。”郑建玮说,以醋为例,人体内的胃酸pH值在0.9~1.8之间,酸度远远超过食用醋,依然可能感染寄生虫,所以靠醋来“消*”也不切实际。
潜在风险
感染寄生虫初期难察觉有的可能数年后才有症状
日前,有媒体通过网购、饭店和菜市场采购的方式,购买了醉蟹、醉虾等生食,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实验人员在一份醉虾产品中检测到了寄生虫囊蚴。囊蚴是吸虫的幼虫,进入人体后会吸附在肠壁上,长成后仍会留在体内甚至入侵脏器。
“有人吃完生腌海鲜并未立即有不良反应,但不代表没中招。”郑建玮说,感染寄生虫,初期难以察觉症状,因为虫卵及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几个月甚至多年才出现临床症状。
上个月,有媒体报道一位29岁的潮汕青年近期连续一周反复发热,医院才发现肝吸虫感染,病因正是日常吃生腌虾和血蛤。无独有偶,湖南刘女士前不久感觉腹胀、不消化,在医院最终被确诊为肝吸虫病,原因是发病前一个月,她食用了生鱼片和醉虾。
厦门市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副教授*卫也建议谨慎食用生腌海鲜。他说,生腌海鲜未煮熟煮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从营养角度,虾蟹、贝类的营养成分以蛋白质、钙、锌及多种微量元素为主,煮熟后营养成分不会丢失,反而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从中医角度来看,夏季气血往外走,脏腑相对空虚,鱼虾水产偏阴寒,生食阴寒更盛,即使无病菌,也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免疫力较低人群不建议食用
生腌海鲜虽然味道很鲜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不建议食用。
吃完生腌海鲜后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或者产生过敏反应,一医院就诊。
经常吃生腌海鲜的食客,要定期进行寄生虫检查。如果怀疑自己感染寄生虫,例如出现腹痛、腹泻、发热、肌肉无力等症状,医院就诊治疗。(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