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下面我就给老王解解疑惑吧!
①胆囊息肉的定义
胆囊息肉是一种胆囊壁向腔内突出、隆起的息肉样病变。虽被统称为“息肉样病变”,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因为多数胆囊息肉呈良性。良性非肿瘤性胆囊息肉常见: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性增生等。肿瘤性胆囊息肉病变常见:腺瘤、腺癌、血管瘤、平滑肌瘤等。以上这些在都比较小的时候超声是很难区别开的,所以,胆囊息肉不是都让人放心不下,也不是都安枕无忧。
腹部B超检查是筛查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但难以分辨其良恶性,只能通过其大小、位置做出初步经验性判断。如需要明确诊断,则需进行进一步的CT、彩超、内镜及穿刺活检等检查。
②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原因有:
1.胆固醇代谢不良:血胆固醇增高可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发生。
2.胆汁异常:胆汁成分改变或者胆汁淤滞或胆汁过度浓缩,都会刺激胆囊壁从而发生胆囊息肉。
3.慢性炎症:
胆囊壁的慢性炎症、胆汁中的胆固醇积晶、胆囊结石,都可以刺激胆囊黏膜的增生,而导致息肉。
4.遗传:
有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人患胆囊息肉,家族其他人员患胆囊息肉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
5.其它:
有人认为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因素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可能也有关系。
据例胆囊息肉患者统计,胆囊息肉好发年龄为23~55岁,男性多于女性。据研究下列情形者易患胆囊息肉:
(1)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
(2)饮酒,喜食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辛辣刺激食物。
(3)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较大,烦燥易怒,抑郁焦虑,日常活动较少;
(4)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
(5)肥胖,肥胖是导致胆囊息肉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与肥胖人群往往血胆固醇增高有关。
③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等症状,偶可向右肩背放射,一般症状轻微,偶发。
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有时可发生胆绞痛,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并可伴恶心呕吐,这是胆囊颈部息肉嵌顿胆囊管所致。胆囊息肉合并胆结石者可发生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压痛、发热;也可发生慢性胆囊炎,表现恶心、呕吐、厌油膩、腹部胀满、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④胆囊息肉会不会自行消失
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和真性息肉。假性息肉就是胆固醇性息肉;真性息肉主要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腺瘤样增生、炎性息肉。
胆固醇结晶、胆固醇性息肉因为蒂细有时可能自行脱落、消失;有些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0.5cm以下胆固醇性息肉或预防新发可能有一些效果。
真性息肉不会自行消失,药物治疗无效。
总之,饮食、生活方式不当易患胆囊息肉,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症状,由B超检查而发现。胆固醇性息肉有可能自行消失,尤其在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后,但真性息肉不可能自行消失。
⑤胆囊息肉的预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预防疾病的措施主要为健康饮食和合理作息。
1、规律饮食,少吃多餐,尤其要坚持吃早餐,不要盲目节食,以防胆汁得不到利用而在胆囊中长时间停滞引发息肉或结石。
2、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多食蔬菜、豆制品,同时适量进食肉类但要注意烹调方式,避免油炸、煎烤等。
3、已有肝胆疾病史的人群适当减少粗纤维摄入,少渣饮食可以减少刺激胆囊。
4、注意健康的生活作息,少熬夜,忌烟酒。
1.息肉最大径≥1cm,尤其是单发、无蒂、圆形、低回声、位于胆囊底部的息肉应该定期检查,
2.息肉最大径小于1cm,但短期快速增长(在6月、1年、2年、~、5年随访期增大2mm以上);
3.胆囊息肉合并急慢性胆囊炎;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
4.怀疑恶变。
具备以上4个条件中的一个,即建议行手术治疗。
对于最大径<1cm的息肉,建议三个月或半年后再次复查,如息肉无变化,以后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对于单发又非常接近1cm“危险线”的息肉,可以行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总之,胆囊息肉不要急,多数都是良性滴,好好随诊遵医嘱,该做手术不迟疑!
医院超声科
扫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