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胃重复畸形亦称重复胃、双胃或胃重复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多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某医院近期收治了1例位于胃底部的胃重复畸形患儿,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术后4个月胃镜复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
患儿,女,5个月,因"发现胃内囊肿5个月余"入院。5个月余前患儿于胎儿期(母亲孕40周)医院超声检查提示胃腔内囊肿,患儿出生后精神、食欲可,生长发育正常,无吐奶、呛奶,无腹胀、腹泻,无发热、乏力等表现,近期无咳嗽、流涕、气喘,大小便正常。
入院后查体:腹平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胃底部黏膜下囊性包块,局部胃壁肌层、浆膜层连续完整。
胃镜检查示胃底光滑黏膜隆起,表面略充血(图1)。超声扫描见病变源于黏膜下层,呈无回声改变,最大截面直径22.2mm×21.2mm(图2),壁厚(含胃壁)2.7mm,囊腔基底部可见絮状物,腔内未见血流,囊壁近基底可见血管回声,顶端半球未见血流,其余各层未见异常,肝脏、胰腺、胆囊及腹膜后未见异常回声。
诊断考虑为胃底黏膜隆起性病变,胃重复畸形可能。患儿年龄小,直接外科手术创伤大,可能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家属强烈要求行内镜下切除,故拟行ESD。
全麻下,进镜入患儿胃内观察,胃底可见一大小约2.5cm×2.5cm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一致,顶端片状稍充血;使用一次性圈套器套住基底部,电凝切除,因基底较宽,改用IT刀自基底部剥离,完整切除病变(图3),电切共计6次。基底部较多渗血,予以热活检钳钳夹止血,共计10次,创面无渗血。内镜下留置10号胃管,外固定30cm,外接胃肠减压器,吸净胃内气体后退出内镜。取出肿物为囊性,囊壁破裂,囊液流出,标本大小约2.0cm×2.0cm,送病理。
手术过程顺利,整个手术时间不到20min。术后予禁食,吸氧,心电、血氧监护,抑酸、止血、补液等治疗,患儿未出现腹痛、活动性出血等,术后24h逐渐恢复饮食,恢复较好。
术后病理回报:胃壁中查见囊壁样组织,表面被覆柱状上皮,病理诊断:胃底重复畸形(图4)。4个月后患儿门诊复查胃镜提示创面愈合良好,病灶处无复发(图5)。
讨论
胃重复畸形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相对比较罕见的先天性胃肠道重复畸形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原肠胚期发育异常有关。迄今为止,全世界报道的胃重复畸形患者余例,我国仅见个别病例报道。胃重复畸形可分为管型和囊肿型,管型约占20%,与胃相通;囊肿型一般不与胃相通,约占80%。胃重复畸形可发生于胃腔内任意部位,但以胃大弯最为多见,其次为胃后壁及小弯侧,如发生于幽门,可引起幽门梗阻。胃重复畸形的诊断标准包括:(1)囊壁与胃壁相邻;(2)囊肿平滑肌与胃壁平滑肌相连续;(3)囊肿由消化道上皮覆盖。囊壁内层多为胃黏膜,可分泌胃酸、消化酶等,分泌液不断增加可引起囊腔不断增大,亦可继发消化性溃疡及出血。胃重复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多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囊肿的部位、大小、形状、与周围脏器关系以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等,患者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黑便、贫血、营养不良等。本例患儿系胃底部重复畸形,囊肿大小约2.0cm×2.0cm,患儿未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通过胎儿期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胃腔内囊肿。
胃重复畸形严重可出现梗阻、穿孔、出血、远期癌变等并发症,因此应尽早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多主张尽可能完全剥离囊肿黏膜层。传统的外科手术虽能较直观、完整的切除病灶,但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术后恢复较慢,特别对一些胃腔内体积较小的病灶,外科手术并不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ESD应用于胃重复畸形治疗国内外鲜有报道,且多为成人患者。检索文献发现,国内仅有2例报道胃镜下行ESD治疗胃重复畸形,且均为成人患者,分别为48岁男性和44岁男性。本例患者为5个月患儿,于胎儿期(母亲孕40周)医院检查提示胃腔内囊肿,我院胃镜检查提示胃底黏膜隆起性病变,胃重复畸形可能,行ESD完整切除病灶。患儿年龄小,胃壁薄,为了避免出血和穿孔,应用IT刀自基底部剥离应谨慎操作,推荐热活检钳钳夹止血,止血效果好。本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回报胃底重复畸形。此例可能为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胃重复畸形年龄最小的患儿。
因此,对于小儿胃重复畸形,运用ESD可完整剥离病灶,且创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略)
来源:消化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