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切
TUhjnbcbe - 2020/11/30 0:02:00

\

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

临床上大多数息肉是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少部医院检查发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约为4.5%~8.7%。

胆囊息肉可根据病理特点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类。

?肿瘤性息肉,也称为真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

非肿瘤性息肉,也称为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其他少见的还有腺瘤样增生、*色肉芽肿等。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这个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下就常见的几种类型息肉进行阐述。

(1)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约占60%,实际上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常为多发,直径多10mm,黏附在胆囊黏膜表层,柔软,蒂细小,较容易与黏膜分离。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证明胆固醇性息肉的实质细胞丧失增殖能力,其癌变几率为零。

(2)炎症性息肉,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隆起或结节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相关,单个、多个均可,体积小,一般直径5mm,蒂粗或不明显,颜色稍红或与邻近黏膜相似。目前尚无癌变报道。

(3)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组胆囊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胆囊壁发生肥厚性改变的病变,多为呈良性经过,其是否恶变仍存在争议,癌变率较低。

(4)腺瘤性息肉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2.3%~4.1%。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腺瘤性息肉常单发,胆囊体、底部为好发部位,蒂短而粗,基底部宽,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为胆囊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20%~38.9%,但从腺瘤到恶变所需的时间还未明确。

(5)息肉型胆囊腺癌,即息肉本身已经癌变,所占的比例极小,约为0~0.7%。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只有少部分类型息肉潜在癌变或已经癌变,如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病和息肉型胆囊腺癌等。

胆囊息肉,一刀切吗?

临床上诊断胆囊息肉,首选超声,但对其良恶性的判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增强CT、超声内镜及胆囊造影等,可作为补充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方面,尚无药物可消除胆囊息肉,所以手术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式。那么,是不是一发现胆囊息肉就要赶尽杀绝,一刀切?

答案是否定的!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息肉”为胆固醇结晶,或胆囊胆固醇结晶经利胆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不论息肉具体大小,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但我们知道,大部分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无须过分担心,可以长期存在,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不需行手术干预。

但,综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对以下情况,应引起重视,需及时行手术治疗:

(1)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

(2)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3)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邻近于胆囊管开口;

(4)若息肉直径介于6~9mm,有以下任一项恶变高危因素,均建议手术治疗:年龄50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个月);局灶性胆囊壁增厚,厚度4mm;印第安族裔。

对于暂不适合手术的胆囊息肉患者,需定期超声检查,动态观察。具体随访可参考《年欧洲多学会联合指南:胆囊息肉管理和随访》:

如果患者没有上述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6~9mm,或有恶变风险因素但胆囊息肉≤5mm,建议在6个月、1年,然后每年直至5年进行随访超声检查。

无恶变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5mm者,建议在第1、3、5年做随访。

胆囊息肉管理和随访流程图

(图片摘自卢昊等.《年欧洲多学会联合指南:胆囊息肉管理和随访》摘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