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接到一位患者家属的求助:她的妈妈因为尿频、医院的加护病房(ICU),与此同时还做了一个介入手术——经皮肾造瘘(PCN)。也就是下图所示,从后背处切开皮肤,插入一个造瘘管直通肾脏,连接内外。
图:经皮肾造瘘
她非常担心自己妈妈的病情,并且困惑:医生给出了“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但这不就是“小便发炎”么?怎么会这么严重?医院误诊、耽误了病情?
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
认为泌尿系感染就是单纯的“小便发炎”或者“膀胱发炎”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事实上泌尿系感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既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也可以按照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单纯性泌尿系感染,复杂性泌尿系感染,甚至尿脓*血症(Urosepsis)。
图:泌尿系解剖结构示意图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到,肾脏、输尿管归属于上尿路,膀胱及尿道则属于下尿路。因为正常情况下的尿液是无菌或近乎无菌的,大多数的泌尿系感染都是来源于体外细菌经由尿道开口的逆行感染,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下尿路感染由于离尿道开口更近,就更容易发生;上尿路则因为距离较远,有赖于身体自身的免疫屏障功能,所以就不那么容易发生。
这样就有了我们按照解剖部位对泌尿系感染的最简单区分方式:下尿路的膀胱炎,和上尿路的肾盂肾炎。
单纯性和复杂性泌尿系感染
那什么又是单纯性泌尿系感染呢?如果感染局限于膀胱本身,以尿频、尿急、尿痛等经典下尿路症状为主要表现,没有累及全身的系统性表现,比如发热、畏寒、寒战、腰肋部疼痛等。
与之相对的,如果在有了单纯性感染症状的同时,还出现了上面说的那些全身性表现,这就意味着感染不再局限于膀胱本身,所以属于复杂性感染。
当然,具体导致复杂性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先天性的尿路畸形,任何原因导致的尿路梗阻(比如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等),有外来的植入物(比如长期留置导尿管、近期的外科手术操作)等等。
为什么要区分不同泌尿系感染?
主要就是对应治疗策略的不同。
下尿路、单纯性感染,因为感染部位比较局限,大多数时候症状都很轻微,只需要门诊口服抗生素就好;而上尿路、复杂性感染,因为感染范围更加广泛,往往是需要住院给予静脉抗生素的。
在后者中,如果同时还合并有明确的尿路梗阻、急性肾功能受损等情况,那么紧急经皮肾造瘘来减压、控制感染源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治疗手段了。复杂性泌尿系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是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尿脓*血症,进而成为败血症的——后两者都是非常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会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泌尿系感染非常常见,而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下尿路感染——表现为单纯尿频、尿急、尿疼等症状的急性膀胱炎。
因为太过于常见,以至于很多人就把膀胱炎和泌尿系感染画了等号。觉得既然是如此常见的“小便发炎”,那么自己找点抗生素吃就好,完全没有必要去看诊医生。
殊不知这种行为的危害:
一方面自己选的抗生素大概率不是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效果没有保障(国人最爱用的头孢类、沙星类抗生素都不是指南推荐的一线首选药物);
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会极大的增加耐药性风险,不利于将来的药物选择。
此外,不同人群在有泌尿系感染之后,除了治疗感染本身,还会有其它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比如,女性因为先天解剖结构的特点,尿道较短,很容易有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因此更要注意长期的预防措施。
男性则相反,尿道较长,一般不容易感染,但是一旦出现感染则需要加倍警惕,要排除是否合并有其它的泌尿系异常情况,并且在性活跃期的男性中往往还要同时筛查性传播疾病。
至于其它诸如孕妇、儿童、肾移植患者等特殊人群中的泌尿系感染,它们的处理也各有异同,不可等闲视之,一概而论。
泌尿系感染不可大意
回到开头的这个故事,这位五十几岁的女士一开始的确只是普通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但她一直自己服用各种手边能找到的抗生素。
结果因为滥用不合适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不仅没能有效控制感染,反而情况不断加重,最后才由下尿路感染的膀胱炎逆行侵袭成了上尿路感染的肾盂肾炎,甚至还出现了肾盂积脓,所以最终不得不住进了ICU,放置经皮肾造瘘来紧急减压、保护肾功能。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位妈妈已经痊愈出院了,万幸没有留下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但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这样几点经验和教训:
经验教训
1、泌尿系感染不等于单纯性膀胱炎,后者只是前者中的一种;
2、出现泌尿系感染(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或至少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治疗措施;
3、女性患者有泌尿系感染时要警惕反复复发,男性则要排查是否有其它基础性疾病导致自己对泌尿系感染易感。
参考文献:1.uptodate:ac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