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该病中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进一步传播最新学术信息,广泛指导各层医师的临床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年发布了最新版“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今天小编带大家解读一下共识中的重点内容。
1胆囊炎定义(1)西医定义:
胆囊炎可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可兼见*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高脂饮食等诱发,呈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失治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
(2)中医定义:
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根据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中医病名为“胁痛”;慢性胆囊炎右上腹胀满或隐痛,伴见恶心、腹胀等表现,中医病名为“胆胀”。
2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胆囊炎发病的主要诱因。
(2)病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
3辨证分型(1)急性胆囊炎可分为2个证型:胆腑郁热证、热*炽盛证。
(2)慢性胆囊炎可分为7个证型:肝胆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胆热脾寒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
4诊断(1)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右上腹急性疼痛为主,常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同时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Murphy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④超声检查:胆囊壁体积增大(胆囊横径≥4cm),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增厚(≥3mm)或毛糙。
(2)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①症状:以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为最常见症状,可伴有腹胀、嗳气、厌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③超声检查:可见胆囊体积常缩小或正常,也可见胆囊体积略有增大,胆囊壁增厚(≥3mm)或毛糙。
5临床治疗(1)治疗目标:
①临床症状缓解、相关检查指标的改善;
②防止病情复发;
③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手术率。
(2)治疗原则:
胆囊炎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病情发病急缓,急性胆囊炎采取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方式;慢性胆囊炎一般采取内科保守治疗。
急性胆囊炎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腑泻火为主;慢性胆囊炎实证以祛邪为主,如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行气活血等,虚证以扶正为主,如健脾益气,养阴柔肝等,同时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耳穴、药物贴敷及穴位埋线等。
6诊治流程图7预防(1)心理:
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限烟限酒,心情舒畅。已患有急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预防复发。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避免过度紧张,适当运动,忌恼怒忧思,保持心情舒畅。
(2)饮食:
胆囊炎患者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或无脂饮食,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慢性期或缓解期的患者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注意营养的均衡,规律饮食。
(3)随访:
应重视对本病癌变的监测,应定期CT或B超随访,虽然不易发现胆囊内微小病变,但是对胆囊壁增厚变化、胆囊内肿块,以及相邻肝脏病变和肿瘤蔓延情况能直接显示。结合CT和B超对胆囊癌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从而提高胆囊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胰胆舒颗粒由吉林省德商药业生产的胰胆舒颗粒,具有散瘀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
胰胆舒颗粒由姜*、赤芍、蒲公英、牡蛎、延胡索、大*、柴胡组方而成,源自经典名方《急腹症方药新解》“清胆汤”和《济阴纲目》“延胡索散”。其君药姜*有几千年的药用和食用历史,是欧美最常用的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的天然药物。
胰胆舒颗粒具有镇痛、抗菌、利胆、护胰、改善患者心境五重作用,是唯一具有肝胆胰三腑同治的特效中成药,能够有效缓解急慢性胰腺炎或胆囊炎各种临床症状,并可阻止胆胰损伤,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胰胆舒颗粒尤其是填补了目前临床上慢性胰腺炎的用药空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一线中成药品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