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第二部跟诊日记已经写完。老师说,还是做个阶段性总结吧!好为下一部学习做出调整。
这两个月来,我们又学习到什么呢?最重要的还是在跟老师临床与自己读书中,把升降的思想融会贯通。
老师在游武汉长春观时,朝访了老子像,这尊老子像,左手向上指,右手向下指,人家都说老子的手是指天指地。而老师却说,老子指的是天地,但又不全是天地。自古圣人面南而坐,观天鉴地,日月星辰,自左升起,从右而降,老子所指的是“左升右降”,是“升降上下”。
“明白升降的道理,治起病来就容易得到要领。”
我们对老师这句话体会日渐加深,不论是大病小病,疑难病普通病,老年病小孩病,男子病女人病,这些看似错综复杂、疑惑重重的疾病,都可以用升降思想去把它们理顺。
《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就是说那些智者总是能看到事物的共性,利用这共性来治病养生。而那些不明白的人,老容易纠结于各类事物与疾病的差异上,而被迷惑。所以《内经》又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这个要领,就是升降,就是“智者察同”的东西。
老师讲学、治病,不单用升降来论脉,还用升降来论病、论药。把脉时,把的是脉势升降。讲病时,讲的是病势升降。用药时,用的是药势升降。气机升降不可须臾离也,可离的就不是医道。
老师说,用这升降来学医治病,是站在道的层面上,升降的思想,是在那些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专题讲座中出现的。你们从一入医门,就要牢牢地把升降思想运用到方方面面中去。它总能够在你困惑的时候,突然给你意外的惊喜。
周学海的《读医随笔》中,说得很精彩:“寒热燥湿,其体性也。升降敛散,其功用也。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硝*枳朴,气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樱覆盆,气之内敛者也。麻*桂枝荆芥防风,气之外散者也。此其体也,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而善用者,则变化可应于不穷。不善用之,则变患每生于不测。”
这升降用好后,它能够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比如,治疗尿频的病人。老师摸他脉,寸脉弱,只开了两剂药,用的是升麻、柴胡、*芪,让他的气往上升,并没有用补肾、收涩、固精的药,反而把很长时间的尿频给治好了。
又有背部发凉、头晕短气、惊慌心悸的病人,左手寸关脉都不足。老师给他用红参、*芪、柴胡加桂枝汤,把中气往上一提,也没有用背部的引药,他服用后,背部就不凉了,头晕也好多了。
又有脱肛的小孩。老师摸他关尺部脉弱,就用*芪防风汤加味,小孩服用后,很快就好转过来。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芪、防风两味药,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神效!
同样的气滞,滞在胸跟滞在腹,都是要用升降的思路,但用药就要有所差别。老师说,胸满用枳实,腹满用厚朴。枳实跟厚朴,都是降气,但它们降气作用点不同。比如,胆囊壁毛糙的病人,胸中烦满,口苦,脉象寸关之间郁,这是郁在上中焦。老师就用枳实配竹茹,降上中焦胆胃之气,令其下行,一般温胆汤一用上,病人烦满和失眠很快就减轻了。
又有妇人每因生气时,月经小腹就会胀满,这是肝经之气上逆,不能下行,其脉象非常典型,关尺部脉郁,这是胀在中下焦。老师就把厚朴、小茴香、艾叶顺降下焦之气的药,加入四物汤中,养血顺气,胀满即愈。
……
老师的任之堂大药房经营到今天,已经经历过八年的奋斗与拼搏,刚开始谁也没有想到药房会经营出这种气势来,不仅在十堰市,甚至整个湖北、全国来说,像老师这样把传统中医的实质融到药房中去,又能经营成功的少之又少。
老师说,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定位。刚开始老师、郑姐还有郑姐的父母,都常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定位这药房。这药房是要做成生意上的买卖,还是要把各地的病人吸引过来看病。
老师就说,这药房开在十堰,但不能局限在十堰。参与药房谋划的人就说,难道你把药房开在桥下的小树边,你还能让武汉的人过来到你这里买药吗?
老师说,有这一天也说不定。后来,不仅武汉的人过来看病,全国各地,甚至台湾、香港,都有人过来看病,甚至更远的国外还有人慕名而来。
老师说行医的秘诀,不在书中,而在你心中。
你的定位到哪里,你将来就朝哪里去。
你们的人生就像坐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从小山溪开始,刚开始只是一条简陋的小木筏,你要开出大山去,还是要开到大江大河里去,还是要开到大海,甚至环游世界去。
刚开始我开药房时,我却想周游世界。刚开始任之堂只是个小木筏,山里的水浅,开了三年,磕磕碰碰,经历了很多。到了今天,就像开出山里,到达小河一样,水是深了点,河道是宽了些,现在就要开始打造大船了。因为你的目标更远,必须舍掉小木筏,换成大船,才能承载得起。
《庄子·逍遥游》曰:“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是说到郊野游玩,带上三餐就可往返,而且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要到百里以外去,就要用一天的时间准备干粮。如果要到更远的千里以外去,就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
老师说,当你定位走多远时,你就会准备相应的东西。你想要医行天下,心中就要装得下天下。你如果把这株树木种在花盆里,再怎么长也是一根烧火棍,而当你把这根苗子,扎根到旷野中去,它就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的可能。我们学医的是要把自己定位成民间郎中,还是学院教授,更或者是济世道医,这就是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花盆里,还是放在旷野中。如果把自己放在花盆里,充其量也就花盆那么大,再想做大都不可能。如果放到天地中去,就要想办法与道结合。
我们现在都慢慢地趋向于走道医这条路,像葛洪、孙思邈他们都是最为出色的道医。
你们学习中医,刚开始就一定要找一个最高的山来作为靠山,比如《道德经》、《清静经》,这样便能攻能守,可进可退,把道的精华作为人生的行动指南。
然后,再至意深心,把《大医精诚》、《伤寒论原序》,从头到尾,彻底读熟研透,看看医圣、药王他们是怎么发心立愿,他们的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有了道,也有了德,然后再来论医。这样不管你是从四大经典开始研读,还是从各家学说开始溯流而上,怎么走你都不会走偏。
所以,要来我们任之堂学习的学生,我们都会做一个小考察,就是背诵这几篇文章,背会了再过来,我们都很欢迎!
道篇:《道德经》、《清静经》。
德篇:《大医精诚》、《伤寒论原序》。
医篇:《药性赋》、《病因赋》。
《任之堂跟诊日记2》完,敬请期待下一部《任之堂跟诊日记3》
出自《任之堂跟诊日记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