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胆囊里有个息肉......”如果在体检时听到医生这么说,你是不是会被吓破了胆?
今天,我们大胆一点,来揭开胆囊息肉的庐山真面目。
01
▼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胆囊。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长在肝脏下面,所以肝胆外科医生有个口头禅——“肝胆相照”。顺便说一句,心外科医生的口头禅是“每天都开心”?。
胆囊的形状像一只梨,体积只有40-70ml,名副其实的“胆小如鼠”(其实连鼠都不如呢)!
胆囊是个什么东东?想想小时候妈妈杀鸡时,不小心弄破了“苦胆”,深绿色的液体会流出来。如果不洗干净,煮出来的鸡肉都是苦的。这个“苦胆”就是鸡的胆囊。
墨绿色的是胆汁,所以什么“赤胆忠肝”完全是不科学的!
胆汁味苦,难以入口。于是古人才用“卧薪尝胆”刺激精神,磨练意志。
胆囊有什么作用呢?存储胆汁、浓缩胆汁。肝脏产生的胆汁经过胆小管流入胆囊,胆汁在胆囊里储藏、浓缩。人体进食时,胆汁再从胆囊排出,进入肠道,消化食物。这就是“肝胆相照”的由来。
胆汁干嘛用的呢?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如果没有胆汁,脂肪不能消化,从嘴里吃进去的油水,又会从肛门里拉出来,这就消化不良了。
02
▼
认识了胆囊,了解胆息肉就简单了。
胆息肉是附着在胆囊壁的一种小小的赘生物。尽管息肉个子很小,但是胆囊里长息肉的人数可不少。接受了胆囊超声检查的人群中,大约1.5-4.5%的人有胆息肉。换句话说,人中1.5-4.5个有胆囊息肉。
胆息肉是怎么生成的?目前医学研究还不明确,有人说吃肉、吃盐太多,甚至有人说是做坏事太多……这些都没有依据。胆息肉与性别、体重、饮食、妊娠、脾气等都没有关联。
这么小的息肉,凭什么令许多人寝食难安、胆战心惊?因为,有的胆息肉会癌变,会夺人命。
03
▼
有些胆息肉会令人不适,比如腹痛,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现代研究尚不清楚。
然而,绝大数的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症状时,患者并不需要治疗,但每隔12个月需要做一次超声检查。
判断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关键不是有没有腹痛等症状,而是息肉的大小。
长得大的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就大;长得小巧玲珑的息肉则比较令人放心。小于5毫米的息肉通常为良性,可以“放心托胆”。直径5-10毫米的息肉多数也可能为良性,建议每隔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复查一次彩超。
直径10-20毫米的息肉应被视为恶性的可能。这种大小的息肉通常处于癌症早期,建议做腹腔镜下全层胆囊切除手术,这是微创的,开孔很小,一点也不可怕,不需要摘胆剜心。
有胆囊息肉的人,随访(定期复查)很有必要。一项研究追踪了例胆囊息肉患者超过1年。结果发现36例患者(3.5%)息肉增大,其中9例(0.8%)为肿瘤性(已经变成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尽管这9例变为肿瘤性的患者中,有6例在随访开始前,息肉小于10毫米。
总的来说
对于胆囊息肉,有以下任意一个条件,建议看肝胆外科医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1)如果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等临床症状(2)年龄50岁(3)合并胆囊结石(4)彩超检查发现息肉变大(5)多发性息肉等
有这些条件,只好“放胆一搏”,以求心安了。
参考资料:1实用内科学(第14版)2UpToDat(已付费)
作者:蔡飞跃医生
编辑:朵朵
——End——
简介蔡飞跃
医院家庭医学科副顾问医生
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
想学更多靠谱健康知识?
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