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豆很小的时候,我似乎没有为他的睡觉问题发过愁,但到他两岁多时,我要说,孩子不睡觉,大人真犯愁。
这不,都夜里十一点多了,豆豆还在饶有兴致地搭积木,还不时地喊:“妈妈,你也来玩吧。”“妈妈,我搭个房子,你也搭个房子,好吗?”
我困得连打哈欠,求他:“豆豆,咱们上床睡觉好吗,我都困死了,我要睡觉了。”
豆豆说:“你昨晚不是睡觉了吗?我不困,妈妈你也不困啦。”
实在没辙,我好不容易把他哄上床,又拿出绘本来跟他一起读,要知道,这可是我们每天睡前都要做的事情啊。豆豆高高兴兴地读了几本,又跳下床,喊:“我要搭积木去啦!”
绘本不管用,我又开始给他唱歌,他倒是很高兴一起唱歌,可是有一条,不许关灯,结果把我自己唱得瞌睡不断,他却越来越精神。
实在太困,我唱着,唱着就睡着了。
这是谁呀,老抠我的眼睛,真烦,这人还边抠边喊:“妈妈,你把眼睛睁开,睁开呀。”
哎,我敢不睁开眼睛吗,就你这暴力抠眼睛的手段,再不睁眼,我就没眼睛啦。
无奈,只有陪着这混世魔王继续折腾。
十二点多,豆豆终于睡着了。但因为睡得晚,他睡得很不安稳,一会儿醒来要喝奶,一会儿又哼哼唧唧不知道要干吗,经过他几番折腾,我变成得彻夜难眠了。
睡不着觉,我就开始琢磨:“他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夜猫子了?他原来不是夜里不到九点就睡觉了吗?”
这样一琢磨,我想起来了,豆豆熬夜其实是从我自己熬夜开始的,豆豆两岁半时,我开始写作第一本书,那时经常熬夜到夜里一两点,不知道怎么回事,豆豆也就跟着熬起夜来。嗯,看来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大人的问题?我看了一眼在旁边酣睡的豆豆爸爸,一下子火气就冒上来了,好嘛,我这一天累得半死,你倒是睡得挺香,咱们谁最爱熬夜,那还不是你!不行,我也不能让你好好睡觉,非把你搞醒来不可!用脚踹、用手掐,唱歌、说话,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反正我睡不着,我也不能让你睡觉!
第二天,我开始刻意缩短豆豆午睡的时间,结果他到了吃晚饭时睡着了,到了晚上九点多醒来,这个晚上他熬夜到夜里一点多;第三天,我夜里九点就要求全家人都关灯上床睡觉,结果豆豆又哭又闹,非要打开灯,折腾得我筋疲力尽,这个晚上倒是稍有进步,熬夜到十一点多;第四个晚上,第五个晚上……
这样折腾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觉得自己要累死了,脾气也一下子变得很坏,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孩子睡觉晚的那些妈妈们是多么的辛苦和烦躁了。
我想,到了给孩子立规则的时候了。他已经两岁多了,能懂得规则的含义和作用了,他之所以会出现一些让我抓狂的情况,那是因为我并没有非常清晰明确地给他立过规则。我因害怕像我自己的父母一样管制孩子,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毫无节制的自由,而这与令人窒息的管制一样会伤害孩子。想通了这个,我决定在孩子睡觉的问题上立规矩。
在决定要为孩子立规则之前的那天晚上,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宣布以后晚上到九点,全家人都要睡觉,豆豆当时很不满意,不过因为不是当天晚上就执行,他嘟囔了几句也就没意见了。第二天晚上九点多(第一天我没有严格按照九点执行,因为不想和以前的时间差距太大,再说豆豆也不识字,我说九点到了他就认为是九点到了),我选择孩子玩耍的一个空当,提前告诉他:“我现在去刷牙洗脸,等我洗完,你需要去洗澡睡觉。”
豆豆大吃一惊,说:“我还没玩够呢!我不去,我要一直玩!”
我倾听他:“你没玩够,你想一直玩。”
等我洗完,我喊他:“豆豆,请你去洗澡了。”
豆豆说:“我才不去呢,哼!”
我:“你需要去,是你自己去呢,还是我抱你去?”
豆豆:“我怎么样都不去!我今晚不睡觉了,要一直玩。”
我:“如果你不愿意自己去,那我就要抱你去了,我抱你可能会有点不舒服。”
豆豆:“哼,我不去!你也不能抱我!我今晚不睡觉!”
我一边抱着他往卫生间走一边倾听他:“你一晚上都不想睡觉了!”
豆豆愤怒地大声哭闹:“放我下来,我不去洗澡,我不睡觉!”
我:“嗯,你不想洗澡,更不想睡觉!”
豆豆哭声更大了:“我告诉你,我要把你打死!”
我:“你气得都想把我打死了!”
豆豆:“是!我要打死你,我不睡觉!”
我:“打死妈妈就没有人让你去睡觉了。”
豆豆:“是啊,我要打死你啊,你快放我回去玩!不然,我就打死你,打死你!”
我:“嗯,想把妈妈打死,你就可以回去玩了!”
豆豆:“我要动手了啊,我要动手打你了啊,打死你了啊!你怕不怕?”
我:“你想知道妈妈怕不怕你打。”
豆豆:“是啊,你怕就放我下来啊!”
我:“你需要洗澡睡觉。”
豆豆:“我告诉你,我要把鼻涕抹你身上!”
我:“你想弄脏妈妈,这样妈妈就不会抱着你了!”
豆豆:“我还要把你切成段,扔垃圾桶里去,让垃圾车装走!”
……
豆豆一直号啕大哭,我抱着他倾听,累得汗如雨下。慢慢地,他不喊了,安静地让我抱着,只是哭声丝毫不减。唉,早知道有这样一场艰苦卓绝的仗要打,我就多吃两碗饭了。
豆爸过来看了几次,因为之前我们说好他不可以干涉的,所以他只是对我怒目而视,却并未说什么话。我心里也开始打退堂鼓,这家伙一口气哭了45分钟了,也该到平时睡觉的点了,我这折腾好半天有啥意义啊,照样这么晚睡觉。算了,不想了,既然要立规则,咱就不能半途而废。
话说这孩子哭声还真是洪亮啊,一口气哭了将近一个小时,居然毫无衰减的迹象,真是令人佩服。
正想着呢,忽然豆豆不哭了,说:“妈妈,洗澡水是不是凉了,要不要加热水?”
这情绪变化也太快了吧,说不哭就不哭,逻辑性还这么强,真不愧是两个理科高手养的娃啊。
那天晚上,豆豆哭到筋疲力尽才上床。第二天晚上八点四十分,我又开始喊豆豆洗澡睡觉,豆豆照旧大哭。我窃笑,儿子,今晚我可不怕你了,我吃了三碗饭,就是为了能精力充沛地陪你哭。
谁知豆豆哭了不到五分钟,自己就跳进澡盆洗澡了,哎呀,可惜我吃的这三碗饭啊,全长肉了!
第三天晚上,我只是说了一句:“洗澡睡觉的时间到了!”豆豆马上就去拿毛巾,进澡盆了!
自那以后,我简直就像进了天堂一样,每天晚上他都会在九点之前上床,我们相拥着讲故事,往往一个故事没讲完,他就睡着了,我再爬起来看书写作。我第一次体验到规则带来的好处,当然这个好处不光是对我的,对孩子一样也很有好处:豆豆自从按规则睡觉以后,闹觉、半夜醒来玩的情况全部消失了,白天精力也更加充沛了。
有些父母像我当初一样,不敢为孩子制定规则,生怕束缚了孩子,但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规则,安全感也是会受损伤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如一个人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不知道哪里是边,更不知道哪里是栏杆,这个人能不胆战心惊吗?事实上,必要的规则是保护孩子的,是能够给他安全感的。
比如在我所任教的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自幼在姥姥家长大,与父母相处很少,安全感不足,以至于她上幼儿园以后中午从来不睡觉,四处乱跑,我中午得一直陪着她,非常辛苦。在陪伴了她一个多月后,我认为她已经完全信任我,也完全信任这个环境了,就决定给她立个规则,于是我告诉她,中午她可以不睡觉,但是她不能玩玩具,也不能跑,我会搬一张床在旁边睡觉,陪她,她可以到床上和我一起睡觉,也可以自己在娃娃家(幼儿园的一个角落)坐着。
第一天她刚知道这个规则的时候,也是大哭不止,闹着要回家找妈妈,那天她哭了二十多分钟,我一直温柔地倾听她,最后她哭累了,自动坐在娃娃家休息。那天下午放学后,我正在收拾东西,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叫我,我一看,正是这个孩子,她笑容满面地爬到窗台上,跟我飞吻说“拜拜”!
当时我很惊喜,因为她平时从不跟老师们打招呼,仿佛谁都很难走进她的心里一样,这次跟我打招呼,真是破天荒了!
第二天中午,午睡时间一到,她帮我搬床,铺被子,然后自己抱着水杯坐到娃娃家里,后来她很快就适应了午睡的安排。让我感动的是从那天哭过以后,她就变得跟我非常亲密,特别喜欢我,有好几次,我下班都坐上班车了,她追过来,跑到班车上来跟我说“再见”,告诉我,她喜欢我!
既然规则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为孩子立规则呢?
其一,要清楚规则的目的,规则要让生活更有意义,它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为了限制孩子。
我们立规则绝对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立规则只能立那些必须立的规则。如果到处都是规则,那么规则就变成了牢笼,会限制孩子去探索。因此立规则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立这个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规则才能成为规则?对这些,父母要了然于心,所有为孩子制定的规则都必须是父母自己深深认同并内化了的,而不能随意制定一个规则,然后生硬地抛给孩子。
就拿睡觉为例,我之所以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是因为睡眠影响他身心的发展。让一个孩子玩到累才睡,其实是父母的不负责任,孩子必须在动(玩耍)和静(睡觉)之间有一个缓冲阶段,他们需要在静谧中聆听父母的声音,在一种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入睡,这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有人认为孩子自己选择几点睡觉是孩子的自由,他们认为这是尊重孩子,事实上,这不是尊重,这是在放任孩子作一个他们自己还无法负责的选择。在生活习惯的问题上,我坚信,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父母有义务帮助他们建立合适的作息时间。
但是,如果家里的规则太多,那么规则就不是规则了,而是一种限制。在我家,我始终牢牢遵循三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只要是在这“三不”之外的事情,我都不会用任何规则去约束孩子,因此,我们家的规则很少,一天到晚跟孩子也说不上几句有关规则的话。
我相信,规则必须建立在尊重双方需要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是为了双方利益服务的,而绝对不是仅仅为了方便父母管制孩子,或者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以尊重的名义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选择。
其二,规则本身要合理、恰当且要能被孩子所理解。
规则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孩子是很容易去执行的。有些父母告诉我,他们也给孩子制定了规则,但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几乎每天孩子都会因为这事哭闹,他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我们家的孩子听话,他们家的孩子不听话。
事实上,只要是合理、恰当的规则,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愿意去执行的。就像法律,我们普通人都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下,但如果有一条法律让绝大部分的百姓都受不了,整天触犯的话,那么,一定不是百姓的原因,而是这条法律制定得不合理。规则也是这样,如果孩子总是挑战规则,那一定是这个规则本身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就比如我们家,最初我也想把睡觉时间提前到八点钟,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八点睡觉当然比九点要好,可是当我试了几天以后,发现根本不可行,不是孩子违反规则,就是我自己匆匆忙忙来不及收拾。所以,每家都要有适合自己家情况的规则,还是那句话,规则是用来保护双方利益的,是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的。
再比如,有个妈妈给孩子规定每次玩完玩具后要收拾,这个规则本身没有问题,可是她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次收拾的,规则自制定的那天起,就形同虚设。为什么呢?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规则的问题?我问她:“你家玩具多不多?你自己有没有试着收拾一次,看要花多长时间?如果时间太长,孩子可能就难以执行了。”
她回家试着自己收拾了一次,仅仅一次,她就头皮发麻了,因为家里堆积如山的玩具,怎么收拾也收拾不过来,这是孩子的问题吗?不,这是环境的问题,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这个妈妈又有疑问了:我又不是要求他收拾得多干净,我只是要求他把玩具堆到一起而已。这个不难吧?
可问题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杂乱地堆在一起与玩具四处乱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不能理解这规则,他也就做不到。如果我们能把玩具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内,并且为玩具找好一个固定的地方当作玩具的家,孩子收拾玩具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收拾玩具的问题我们家以前也存在过,后来我想了个办法,买了几个藤条筐,给每一种类型的玩具找了一个固定的家,把问题解决了。
还有个妈妈因为楼下邻居爱清静,她规定孩子在家不能大声走路或者跳来跳去。显然这个规则完全不具有可行性:一个两岁的孩子能知道怎样走路,声音就大到超过规则了?一个两岁的孩子能控制自己不跳来跳去?给孩子制定一个模糊不清且完全违反孩子天性的规则,这样的规则不失败才是怪事呢。
其三,执行规则时既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又要坚定。
尤其是刚刚开始执行规则时,孩子往往会大声哭闹,强烈反抗,做父母的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制定的这个规则确实是应该的,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哭泣就放弃。但也不能任由孩子哭泣,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温柔地抱着他,耐心地倾听他。
既不能放弃,又要一直倾听,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孩子的哭泣不是因为摔倒或者其他原因,而是因为父母要执行规则主动引起的,这非常容易让父母产生负疚感,觉得自己做错了。加上第一次执行规则时,孩子往往会长时间地大哭,亲历过的人都会知道,那时真有一种不知道他到底要哭到什么时候的感觉,负疚、焦虑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会让很多父母崩溃,要么半路放弃,要么冲孩子大吼,企图以此让孩子停止哭泣。按照他们的说法:我知道不应该这么做,可是当时实在没办法了,难道让他一直哭坏了嗓子?
事实上,排除疾病的原因,没有孩子因为自己主动哭而把嗓子哭坏的,除非是父母态度有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只要在孩子哭泣时,父母是倾听并陪伴的,孩子的心理生理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反而会得到很大的疗愈。相反,这种哭泣真正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完全受不了孩子哭,那么需要疗愈的是父母自己,我们要看看孩子哭的时候,到底勾起了我们心底的哪些隐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疗愈自己。
其四,执行规则要灵活。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则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一成不变。规则偶尔有破例的时候。这时父母要视情况而定,不能随随便便,想执行时就执行,不想执行时就无所谓,更不能固守规则,把规则当法律。
就比如,曾经有一次,我们家发生了“玉米棒子”事件。我给豆豆玉米棒子时,以为他吃不完一整根,就擅自折成两半(这是我的越界),结果他坚决要求我赔他的玉米棒子,当时已经八点多了,但我还是陪他去买了。当时有个同学就问我:“那你们九点睡觉的规则呢?难道你因为弄坏了孩子的玉米棒子,对孩子愧疚,就放弃了九点睡觉的规则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非常吃惊:“豆豆当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玉米棒子上,他根本没有注意到九点该睡觉了,就连我自己都完全忘了九点睡觉这回事了,孩子不是在故意挑战规则,我也不是因为愧疚才破例的。”
同学问:“总之,结果就是你们违反规则了,那下次孩子有点其他事情,他是不是也可以随意违反规则呢?”
这时,我听出她的担心和恐惧了:怕一次违反规则,以后孩子再也不遵守规则了。
这个恐惧和担心是属于父母自己的,仿佛孩子是窃贼一般,一不小心就会乘虚而入,所以父母要严防死守,孩子有那么多心计和想法吗?他们是活在当下的,那一刻他只是需要马上去超市买一根完好的玉米棒子而已,他根本就没想到规则,更没想到去挑战规则。再说,九点睡觉又不是一条法律,有时稍微早点、有时稍微晚点,这都是很正常的,捧着规则当教条那还不如没有规则。
其五,对孩子来说,规则是大家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拿来衡量孩子对错好坏的标准,不能说违反规则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明确的规则相对于未被明确的丰富的人性而言,连冰山上的一角都算不上,为人父母者,要有一份对人性的敬畏,理解孩子违反规则的举动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在每一次规则被违反、被逾越时,孩子都会比平时更加鲜明地展现他们的自我,其个体差异性和丰富性正隐藏在这背后,所以,不管孩子如何违反规则,我们需要做的都是执行规则并倾听孩子由此产生的情绪,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说好了每天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你已经吃了一块了,还吃,真不是个好孩子。”
其六,规则可以以艺术化的方式执行。
比如收拾玩具,我们可以提前几分钟告诉孩子,让他们有个准备的时间:“五分钟后,玩具要回家了。”然后,收拾时可以每次都唱同一首歌:“玩具要回家,宝宝要睡觉,我们一起来,把它送回家。”这样,孩子一听到歌声,就知道该收拾玩具了,这样的规则执行起来,亲子双方都会感觉到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生硬地执行规则。
我家习惯在晚上睡前举行一个小仪式:一家人围坐到客厅里,点上蜡烛,关上灯,在烛光下彼此感谢:爸爸先感谢妈妈做的事,感谢豆豆今天做的事,豆豆感谢爸爸做的事;随后妈妈感谢爸爸做的事,感谢豆豆今天做的事,豆豆感谢妈妈做的事。然后一起吹灭蜡烛,上床。
有些父母不愿意给孩子定规则,他们的一句名言是:“只有孩子才知道他们自己需要什么。”可是生活又不能没有规则,于是就不明确地跟孩子说,但是会在行动上要求孩子,由于行动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果变得有时候要求孩子这样,有时候要求孩子那样,孩子一直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如果是生活中必要的规则,那么父母就应该明确地说出并坚持执行,同时接纳孩子由此产生的任何情绪。同样,要求孩子执行的规则,父母也应该同样执行,因为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有些规则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在我家,九点必须睡觉,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豆豆,一样也适用于我们大人。每天晚上我和豆爸都会准时陪豆豆一起上床,豆爸偶尔工作忙,也会在上床一小会儿后告诉豆豆,他需要再工作一会儿才睡觉,豆豆也非常体谅,总是说爸爸你别太辛苦了,而我则无论任何情况,都会陪伴孩子直到他完全睡熟再起来工作。
《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的作者苏珊?佩罗曾说:“要用基线(爱和尊重)、尾线(规则)来编织一幅美丽的画毯。”——这是我看到关于爱、尊重、规则的最美诠释。
正在招生
第六期小巫督导云香艺术养育课程(北京,年8月26-28日)
本课程以无条件养育、华德福教育、P.E.T.父母效能训练为理论基础,涵盖沟通、儿童心理发展、儿童观察、在家华德福等内容,梦幻、唯美是工作坊的一大特点。主要内容版块包括:深化学习P.E.T.沟通技巧,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和绘本,孩子的生活节奏与环境营造,故事的选择及如何用故事疗愈孩子,当然还少不了和孩子们玩的游戏以及手指谣、五音歌曲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