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颜德馨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TUhjnbcbe - 2021/3/13 22:03:00

颜德馨

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说的颜德馨

颜乾麟 整理

编者按 颜德馨教授,江苏丹阳人,幼承家学,得先严颜亦鲁先生之薪

传,后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又得名师指点,崇奉“广读书可以变化

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上下求索,造诣殊深。

颜氏从医50余载,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治疗研究,学术上推崇气

血学说,诊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倡“久病必有瘀,

怪病必有瘀”说,创立“衡法”理论,提出“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

主要机制”的论点,其所主持的抗衰老科研课题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学术著作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法

临床实践》、《医方囊秘》、《颜德馨医艺荟萃》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

篇,其论著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铁路局及铁道部科技奖等。

本文介绍颜氏“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的临床医疗观点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白塞氏

病、男科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痴呆以及瘀血辨证的经验,很有特色;名案三则均属于

危重症和疑难病例,其治疗效果卓著,充分反映了颜氏的学术经验和临证胆识,值得后学者认

真学习和借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

腑,不能伤筋骨,所伤者,无非气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

颜德馨,男,江苏丹阳人,1920年生,现任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中医研究室主任,上海铁

医院主任医师。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

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铁道部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委

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临床组

长,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

颜氏幼承家学,尊翁为著名中医颜亦鲁先生。颜氏自幼由父亲传授《内经》、《本草经》及仲

 

第四卷198

 

####

景的医籍等,并侍诊父侧,抄方或整理医案。亦鲁先生在当地有“颜善人”之美誉,凡上门求治

者不论贫富贵贱,怨亲妍媸,视同一等,每视一症,必精心竭虑,尝自书“非凭药物图名利,但愿

人身悉康健”楹联悬于中堂,其医德医风有口皆碑,这对颜氏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立志“仁爱为

怀,济世救人”打下良好基础。

1936年,颜氏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时期他不仅系统学习传统的中医理论,而且还

广泛阅读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凡笔记小说及民间善本图书,无不搜求,并利用学习之余,先后从

师秦伯未、方公溥、高芷苹、单养和、祝味菊、徐小圃、盛心如等沪上名医,认真汲取各家之长。

颜氏认为,功夫在诗外,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各家各派自有特色,必须

兼而学之。青年时代的扎实学习,为颜氏日后在医学领域里上下求索,探索未知创造了有利条

件。

从学校毕业后,颜氏随父亲悬壶于丹、沪之间,颇获时誉。在丹阳的一段时间里,凭着自己

广博的医学知识,他一边行医一边为当时的《新生报》、《中山日报》、《丹报》分别主办了三个医

药副刊:《民众医药》、《医琐》、《中国医药》,通函问病,传递信息,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深为读者

所欢迎。有一年家乡疾病盛行,他施诊给药,便利贫病,历经二载为乡里称道。

解放后,颜氏响应*的号召,放弃了开业中医的优厚收入,主办*浦区第一联合诊所,任院

委主任兼副所长,1956年调入上海铁医院、上海铁道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医疗等多

项工作。

颜氏在学术上服膺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三家。谓景岳敢于反对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

余”,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论点,批评东垣把相火与邪火混为一谈,倡导“相火乃君火之

辅,同是人之真元”之说;服膺叶天士汇刘河间辛凉解表、王好古三焦分论、吴又可疫从口鼻而

入、王肯堂热入心包之众说,创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

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的新法;评价王清任为活血化瘀大师,在前人

基础上,开创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证之先河。在治学上十分欣赏齐白石的一句话:“像我神者

生,学我形者死”。他认为,当中医既要汲取历代医学之经验,对各家各派的长处,均应反复揣

摩,亲历实践,同时又不能固守前辈的陈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对前辈和传统的东西,也

应学神,而不是学形。所以颜氏不论在科研上,还是在医疗中,思路十分活跃,并能不断创新:

70年代,他从事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研究,首创白血病的分型证治;60年代,开展对瘀血证的探

讨,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70年代,开始对疑难病证的治法进行摸索,创立了衡

法理论;80年代,主持中药延缓衰老的科研工作,首倡“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

的论点,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颜氏历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

秘》、《气血与长寿》、《中国中医抗衰老秘诀》、《颜德馨医艺荟萃》等书,其著作迭获上海市卫生

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铁路局与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云南省优秀出版物奖。颜氏多次应邀去

美国、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并多次获奖状、奖杯,为弘扬祖国医药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四卷199

####

学术精华

一、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


  

(一)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

颜氏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形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

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行之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起着营养和联络脏

腑组织、表里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

开气血的变化。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若气血失畅,平衡失常,则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脏腑

寒热虚实病变,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因此,八纲、卫气营血、六经、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均离不

开气血的变化。

八纲辨证虽无气血二字,但气血即贯于八纲之中。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气血,正如《寿

世保元》所谓:“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未并,阴

阳平衡,五脏安定,反之,气血以并,阴阳失衡,病形已成;表里之辨与气血密切相关,表证病邪

在卫在气,里证病邪在营在血;虚实辨证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素问·刺志篇》谓:“实者气入

也,虚者气出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虚证多兼气虚或血虚,实证皆夹

气血瘀滞;寒热之变均直接影响气血正常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据此,颜氏指

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也是疑难病证的辨证之本。


  

(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灵枢·口问篇》谓:“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怒,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脉厥绝,脉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论来自何方,首先均干

扰气血的功能,而使之紊乱,以致阴阳失衡,经脉瘀阻不通,气血循行失常。颜氏认为,这既是

常见病的发病过程,也是疑难病证的发病规律。疑难病证虽然表现奇异少见,致病因素错综复

杂,但在复杂的病变中大多要涉及气血,进而造成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不论是器质性病变,还

是功能性疾病,均以气血失常为枢纽。

《素问·调经论》则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

守经隧焉。”“守”即保持之意,“守经隧”即谓要保持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颜氏认为气血通

畅不仅反映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正常。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旦气滞血凝,脏腑经脉失其所养,功能失常,疾病即随之而起,因此,在诊治疑难病

证中,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重要环节。

颜氏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他认为气为一

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

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常,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

 

第四卷200

 

####

状态,并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产生种种疾病。正如张景岳所言:“夫百病皆生于

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

乱,而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甚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正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

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同时,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内生的根本原因。

气为血帅,气能行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滞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谓:

“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不去,由气之不顺也。”

《医学入门》谓:“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痛、瘾疹、瘙

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颜

氏指出,气分、血分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

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他根据《素问·缪刺论》谓:“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必舍于经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

血”之说,主张对痼疾、顽症、劳伤沉疴、累月积年之内伤杂病、疑难重症从血论治。

颜氏指出,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和机体病变的集中表现,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变都密切

关连。气血不和,循行受阻,势必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疾病丛生,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

以把握疾病在机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调和气血即可调整脏腑功能,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

的生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一)疑难病证从瘀论治

疑难病证大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邪正混乱,但其病机则均涉及气血。颜氏根据

疑难病的病程缠绵,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等特点,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论点。

他认为疑难病证中,瘀血为害尤为多见,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初病多气结在经,久病则血

伤入络,导致气滞血瘀,故瘀血一证,久病多于新病,疑难病多于常见病。

久病、频发之病从瘀:颜氏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是病变发展的规律,疑难病缠延不去,

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如《素问·痹论》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

涩,经络失疏,故不通”;《难经》谓:“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东医宝鉴》亦谓:“久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清代傅山更明确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

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故对病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年久不愈的沉疴、顽症、痼

疾当从瘀治。

奇症怪病从瘀:证无定候,病无定位,病因不明的奇症怪病可从瘀治,古人有“怪病多痰”之

说,颜氏则认为怪病多瘀。《素问·缪刺论》谓:“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

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近五十种瘀血病证,其中

不乏奇证怪病。颜氏指出,这类病证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气机逆乱,血气乖戾;或因失治、误治,

生化逆乱而致血瘀;或因胎孕产后,外伤所致瘀血停滞,气机失宣,郁滞脉络,着而不去,最终形

成难治之证。

久虚羸瘦从瘀:张景岳谓:“气血不虚则不滞,虚者无有不滞者。”颜氏指出,五劳七伤,消耗

 

第四卷201

####

气血,正气不足,推血无力,体内必有瘀血内潜,故《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劳瘵者,多兼瘀血。”

久积从瘀:症积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内结所致,故《诸病源候论》谓:“瘀久不消则变为积聚

症瘕也。”颜氏认为,不论寒积、水积、气积、痰积、湿积,积久则碍气阻血,气血不行,瘀从中生,

久积为瘀,久瘀必结,故久积不愈,当从瘀论治。

常法论治不效者从瘀:疑难病证按常法论治不效者,当从瘀论治。许叔微谓:“人之一身不

离乎气血,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唐容川亦谓:“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

故。”颜氏认为这类病证多由气血乖戾,机体功能紊乱,以至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故而攻之无

效,补之无益,惟有疏其血气,令气血条达,方能奏效。


  

(二)疑难病证的瘀血表现

疑难病证范围广泛,症状怪异多变,在这些怪异多变的证候中,瘀血征象颇多。颜氏在长

期诊治疑难病证的实践中,对其瘀血表现进行了归纳。

1症状

(1)一般症状

①发热:瘀血发热,有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两类。全身发热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或高热

伴出血、狂躁、疼痛,或低热绵绵,或往来寒热,或午后潮热,或周期性发热;局部发热表现为局

部红肿疼痛,肌肤灼热,或自觉心胸、脘胁、少腹、阴器、咽喉部发热,但全身即无发热症状。

②疼痛:疼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拒按,按之痛甚,其痛如绞,或似针刺,痛难立消,缠绵迁

延。

③出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衄血等,或外伤跌仆致局部出血。其出血特点为出

血难止,或反复间断不已。血色暗红,或鲜红,多夹血块,或出血时伴发热、疼痛、烦躁、口渴不

欲饮等。

④胀满:头目、胸胁、脘腹、腰背以及肢体局部胀满,其特点是胀满持久不减,且日益加重。

⑤瘙痒:肌肤瘙痒,或皮里内外如虫蚁爬行,抓之不及,阵阵而作。

⑥麻木:肢体麻木不仁,或麻如触电,甚则失于感觉,不知寒温。

⑦板滞:肢体牵掣板滞,活动不利,或关节不得屈伸,或颈项不耐转侧,或仰俯不便,或举握

受限。

⑧口干:口干而嗽水不欲饮。

⑨多梦:少寐多梦,其梦多惊恐险恶,或梦从高处坠落,或梦中窒息欲死,或梦中腾云飘逸。

⑩健忘:心烦失寐,怔忡健忘,或焦虑不安,思绪紊乱,甚则妄言、妄听、妄见。

(2)各系统症状

①心系:心悸怔忡,心痛,神志错乱,癫狂。

②肝胆系:寡欢抑郁,多疑多虑,易烦易躁,易怒易暴,喜怒无常,*疸日久不退。

③脾胃系:脘腹疼痛、胀满、灼热,干呕频频,噎膈反胃,不得食,便秘与泄泻交替而作。

④肺系:久咳,久喘,久哮,咽燥,梅核气日久不解,咳痰粉红,甚则咳血、咯血。

⑤肾系:少腹胀满拘急,肢体浮肿不退,尿浊,尿血,尿涩痛,尿少,小便时而中断。

2体征

(1)毛发:毛发枯萎,干燥,或色泛*,易折断,易脱发,或毛发中空,或发梢开叉。

 

第四卷202

 

####


  (2)面部:颜面部色黑或暗,印堂黧黑,或面部可见暗红色或褐色斑块,或眼圈色暗或黑,颧

部潮红或暗红,可见红丝赤缕,鼻红起疱如酒糟鼻,唇色青紫或暗红,颏下色暗。

(3)眼:巩膜混浊,或有瘀丝、瘀点、瘀斑、或*染。

(4)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体强直,舌下筋脉紫暗,曲张充盈。

(5)颈部:颈部青筋怒张、充盈,瘿瘤肿块,痰核瘰疬,蟹爪血丝。

(6)胸部:胸部膨满,虚里大动,皮色暗红,或见红丝。

(7)腹部:腹大如鼓,脐眼突出,青筋暴露,可扪及症积、痞块,按之疼痛,少腹压之疼痛拘

急,或按之板硬。

(8)腰背部:脊柱椎骨肥大、外突,压之疼痛。

(9)四肢:指趾末端杵状增大,爪甲青紫,下肢浮肿,或指趾苍白,按之冰凉,或指趾端色黑

剧痛。

(10)皮肤:皮肤板滞而硬,触之无弹性,或肌肤甲错、干燥,或皮下瘀斑、瘀点,或皮下青紫

怒张,或见肿块痰核,或见紫斑、黑痣。

3病史

①久病史: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多有瘀血作祟,即所谓“久病必有瘀”。

②手术史:术后血离经脉,久而成瘀,如肠粘连、疤痕疙瘩等。

③月经史:痛经,闭经,月经愆期,经行量少,经色暗而有块。

④生育史:男子不育,女子不孕,产后恶露不净,产后崩漏,产后毛发脱落,月经早绝。

⑤生活史:素嗜酒烟,或恣食甘肥,或善感易怒,或受惊吓,或接触疫水、戾气。

⑥外伤史:外伤后多有瘀血内潜。

⑦其他:凡有癫痫、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史者,每有瘀血为害。

4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方程K值增大,

血球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②甲皱微循环检查:异形管袢增加,袢顶瘀血,流速减慢,游态异常及微血管周围渗出出

血。

③心血管功能与血动力学检查:血流量降低,心前区高频阻抗有PEP延长,LVE缩短。

④心电图及心动超声检查:心肌缺血劳损,心室肥厚,心脏增大,瓣膜病变。

⑤超声波、同位素脏器扫描:肝脾肿大,肾盂积水,腔内肿块。

⑥放射线检查:内脏炎症、肿块、溃疡、息肉、憩室。

⑦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脑血流异常,脑电波呈慢波等。

⑧CT及血管造影:颅内等内脏有栓塞、血肿、肿块。

⑨血液生化检查:高血脂、乳糜血清、高胆红质等。

⑩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

瑏瑡其他:血液中找到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抗“O”、粘蛋白增高等。

颜氏从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4个方面归纳疑难病证的瘀血表现,并指出,临床

凡具有2方面4项依据以上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瘀血证。

 

第四卷203

####

三、论治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大法


  

(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意即疏通人体气血,使之运行

流畅,通顺条达,无所不至,即可消除诸疾,促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据此,颜氏认为疾病的产

生,均与气血失畅失衡有关,治病的手段和目的,都必须重视疏通其气血,使之流畅与平衡。

疑难病证往往久治不愈,病程迁延,病机虽错综复杂,但每每涉及气血,损及阴阳,造成“不

通”的病理状态。所谓不通,乃指体内气血壅滞,脏腑气化不行,新陈代谢阻塞,阴阳气血失衡,

以致外邪乘机而入,瘀、痰、饮、水、湿、食等病理产物俱生。这种病理上的不通现象,不是汗、

吐、下等手段所能全部奏效的,而活血化瘀法能疏通调整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

度,各种致病因素俱可疏散消失,因此对疑难病证的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古今中外学者对此也

早有认识,如王清任谓:“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唐容川则谓:

“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日本医家有地滋亦谓:“很多疾病治疗不好,实际上是没

有针对瘀血证的缘故”。

颜氏指出,活血化瘀法对多种疑难病证有较好疗效,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血栓性脉管炎、慢性肾炎、尿*症、红斑性狼疮、偏头痛、肿瘤、新生儿硬肿症及耳鼻喉、皮

肤等科的疑难病。数十年来,颜氏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久治不愈的疑难病,不仅在临床上

取得疗效,而且在实验研究上也取得客观指标的支持。曾对565例疑难病证患者作了血液流

变学测定,发现均有血瘀阳性指征,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好转后,实验室指标也相应好转。颜氏

常用的活血化瘀法有以下几种:

1清热活血法:此法多用于各种创伤性炎症、慢性溃疡、变态反应性炎症、结缔组织病、出

血性疾病、肿瘤等。颜氏认为种种感染性疾病,若多用寒凉,则会导致血寒而凝之弊,主张温病

用凉药需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始不致于有冰伏之虞。于清热解*方药中加入丹参、丹皮、桃仁、

赤芍等活血药,既可提高疗效,又能防止血凝。临床善用仙方活命饮、清营汤、犀角地*汤、清

宣瘀热汤、犀泽汤等清热活血方出入治疗感染性疑难病,俾瘀消热去,气通血活而奏效。

2温经活血法: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得温则流,得寒则凝,温经活血法能使阳复寒去,促

血流畅,故能主治寒邪内伏或阳虚阴凝,血滞不通而致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头痛、胸痛、腹

痛、舌淡苔白等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

垂体功能衰退、阿狄森病、顽固性哮喘、硬皮病、不孕不育等功能低下的疑难病常有良效。常用

方剂如少腹逐瘀汤、温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化瘀赞育汤等。

3活血止血法:造血系统的疑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病等,其病因病机

多与瘀血有关,故颜氏习用活血止血法治之。对病情虚实寒热错杂者,则以辨证论治为主,适

当加入丹参、鸡血藤、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等活血药;对瘀血证明显者,则以桃红

四物汤加减治之。此方寓祛瘀于养血之中,通补相兼,攻而不伐,补而不凝,有活血不伤正,止

血不留瘀之功。若血象低下者,加升麻升清提阳,虎杖化瘀降浊,二药相使,升清降浊,以鼓舞

气血生长;形寒肢冷,阳气虚弱者,加补骨脂、肉桂、鹿角、牛骨髓等温补肾阳,刺激骨髓再生;纳

 

第四卷204

 

####

呆腹胀,脾失健运者,加苍白术、檀香、生麦芽等运脾健胃,促进药物吸收,发挥药效。

4活血通络法:对络病日深,血液凝坚的疑难病,则非一般辛温通络之品所能获效。颜氏

每效叶天士“每取虫蚁迅速,飞走清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之法,投以水

蛭、全蝎、蜂房、 虫等虫蚁之类以搜剔络脉之瘀血,松动其病根。颜氏治此多以活血药为基本

方,配以僵蚕、蝉衣、白芷等治过敏性鼻炎;辅以地龙、大* 虫丸、桂枝等治多发性缩窄性大动

脉炎;佐以五灵脂、小茴香、肉桂等治痛经、不孕;并自拟消瘤丸(水蛭、牡蛎、延胡索等)治血管

瘤;龙马定痛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活血祛痰法: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尿结石、哮喘、类风湿性关节

炎、癫痫等疑难病,均有痰瘀交结之象,临床用药必须兼顾,脉舌互参,辨证施治。若患者形体

肥胖,舌苔浊腻而垢,口甜而粘,脉沉弦细滑,治宜化痰为主,活血为辅;如患者面色晦暗,唇青

舌紫,症瘕积聚,脉沉迟涩或弦紧,当以活血为主,祛痰为辅。颜氏常取桃红四物汤合瓜蒌薤白

汤治冠心病心绞痛;以通窍活血汤合*连温胆汤治老年性痴呆;取虎杖、山楂、决明子、苍白术

祛血中痰浊治高脂血症;用血府逐瘀汤加白芥子、甘遂等治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盂积水等。

6理气活血法:凡六淫七情侵袭,气血阴阳乖违,或病久入络,血瘀气滞,皆使气血胶结不

解。颜氏认为气滞血瘀所致的“久病”、“怪病”最为常见,治当宣畅气血,恢复其平衡,临床可根

据其所滞部位之不同,而选用相应的方药。如取丹参饮加味治慢性胃炎;膈下逐瘀汤治溃疡性

结肠炎;身痛逐瘀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狂梦醒汤治癫痫等。

7益气活血法:活血药与补气药配伍,其效相得益彰,活血药既有助于气血运行,逐瘀血

之隐患,并能消除补药之粘腻,为补法发挥药效扫清障碍。颜氏指出,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

法的典型方剂,方中重用*芪大补元气,以助血运,配以大队活血药相辅相成,以达到“气通血

活,何患不除”的治疗效果。用于心脑血管病、顽固性水肿、遗尿、肾结石等,多获良效。


  

(二)创立“衡法”学说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法则的理论,在当时,

对继承总结中医治法起了推动作用,但沿习迄今,中医的治疗学已有很大进展,“八法”已不能

包含中医所有的治法。

颜氏认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而瘀血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经而

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濡养全身,若由各种原因(气、寒、热、出血、外伤、久病、生活失宜等)而

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停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瘀阻脉道内外,既可影响血液

正常流行,又可干扰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机体阴阳气血失衡,疾病丛生。活血化瘀法能疏通气

血,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其作用已远远超过“通行血脉,消除瘀血”的含义,既不是“攻法”,又有

异于“补法”,所以颜氏以“衡法”称之。所谓衡者,《礼记·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

子·礼论》谓:“衡诚县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义。衡能较全面反映活血化瘀法

的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作用。衡法的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以行气、益气等作用的药物而

成,具有调畅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适用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

多种疾病,有着广泛运用前景。

近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这是其他药物难以兼备的,

进一步证实活血化瘀法具有衡法的功效:

 

第四卷205

####


  1对毛细血管通透性呈双向调节作用。如当归、红花可降低血管通透性,而乳香、五灵

脂、血竭等却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使活血化瘀法对某些血管病有着特殊

疗效。

2对平滑肌的作用也具有双向性。如芍药对豚鼠的离体肠管和在位胃运动以及大鼠子

宫平滑肌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桃仁、红花、牛膝、三棱却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

3对结缔组织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在活血化瘀药既对增生性结缔组织疾病有效,同时对

萎缩性结缔组织疾病也有效果。

4对免疫系统疾病也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以活血药为主组成的益肾汤对慢性肾炎有效,

而宫外孕Ⅲ号方、当归等却能提高免疫功能。

5剂量、炮制之不同,可使活血化瘀药呈双向作用。如小剂量红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大

剂量则呈抑制;莪术低浓度可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而高浓度反使肠管舒张;蒲*、茜草、

大*生用能行血,熟用则止血。

6在临床观察中,活血化瘀药既能治疗实证,又能治疗虚证。如当局部炎症发展到某一

阶段时,就会出现血瘀征象,此时合用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解*药,即可获得佳效;而益气健脾药

与活血化瘀药同用治疗慢性肝炎,有明显提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调节蛋白倒置作用,提示活

血化瘀药与祛邪药或扶正药配合后,均有增效作用。

颜氏指出,鉴于疑难病证涉及面广,病机复杂,应用单向调节的治法,往往顾此失彼,以致

疗效不佳,而活血化瘀法所具备的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正是其攻克疑难病证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颜氏又将衡法理论运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他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

独创瘀血实邪为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打破了“脾肾虚损致衰”的传统观点,为世人瞩目。颜氏

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人体进入老年,由于长期受到七情、六淫、外伤跌仆、各种疾病的干

扰,势必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出现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脏腑得不

到正常濡养,脏腑功能为之失常,造成痰浊等病理产物内生,而加重瘀血的程度,形成恶性循

环,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机体衰老。“虚”仅仅是衰老的现象,而“瘀”才是衰老的本

质。颜氏指出,老年人都有典型的瘀血表现,如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老年斑、巩膜混浊等,而老

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

血深化的表现,也是常见的导致衰老的原因,即是最好的例证。通过实验研究,也发现老龄兔

的心、肺、脾、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微循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一些代谢废物如脂褐素不能排

泄而沉积于脏器内,脏器组织细胞间沉积瘀血一系列病理变化。老年人血浆粘度明显增高,脂

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而出现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等瘀血病理改变,证实了人体衰

老确实与瘀血有关。为此,颜氏指出,延缓衰老不一定要用进补之法,运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消

除瘀血,调整机体气血平衡,来求得健康长寿。他采用活血化瘀,调补气机等药组成“衡法冲

剂”进行延缓衰老的研究,经实验与临床观察,发现“衡法冲剂”能明显延长果蝇寿命,提高小鼠

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保护正常生殖器官,维持生育能力,保持家兔的脏器正常组织结构,能显著

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等,证实其确有良好地延缓衰老

的效果。

 

第四卷206

 

####


  

(三)治瘀必须治气

活血化瘀法并非单独地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而应以“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为原则,结

合清除形成血瘀的致病因素,配以其他作用的药物,与其他法则兼施并用,才能充分发挥活血

化瘀的治疗作用。颜氏从《金匮要略》、《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等古代医籍中选出活血化瘀方剂,分析其配伍规律,发现活血化瘀药分别与行气药、补益药、清

热药、祛风湿药、利湿药、祛痰药、止血药、开窍药、逐水攻下药等配伍同用,经纬有度,诚如《医

学心悟》所谓:“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颜氏根据气血相关的理论,指出血瘀形成的病因众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气机失常。而瘀

血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导致或加重气滞,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祛瘀必兼理气,治气亦可

治瘀。

祛瘀必兼理气,因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故活血化瘀方中,每每配以理气之品,以增行

血祛瘀之效。如血府逐瘀汤中之柴胡、枳壳,身痛逐瘀汤中之香附,膈下逐瘀汤中之香附、乌

药、枳壳等。颜氏进而指出,治气亦可治瘀,凡气滞、气虚不能运血,而致血行不畅,以至瘀滞

者,治当调理气机,临床上常用的理气法有以下几种:

1疏畅气机法:此法是针对郁证的一种治法。通过疏畅气机,不仅能疏肝解郁,而且可借

以根治多脏腑病变,故颜氏临床辨证用药,不论是补剂,还是攻剂,均配以疏畅气机之法,以求

事半功倍之效。如取小茴香、乌药配泽泻治水肿;檀香配生麦芽治食滞;生紫菀配火麻仁治便

秘。对气郁甚者则取芳香开窍之品,借其辛香走窜之性,以畅气开郁。如用苏合香丸治顽固性

胸脘胁痛;以麝香治厥逆、神经性呕吐、呃逆、耳聋等,每能药到病除。并习用逍遥散化裁治疗

支气管扩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乙型肝炎、慢性胃炎、结肠炎、不孕不育等。

2升降气机法:颜氏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枢纽,只要脾胃健

旺,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就有动力来源,因此常用升降气机法治疗多种疑难病证。如枳壳配桔

梗升降气机治冠心病;柴胡配青皮宽胸畅中治肝胆病;升麻配乌药、茯苓提壶揭盖治泌尿系统

病;葛根配枳实升清降浊治结肠炎等。同时,颜氏认为气味轻薄之药性能宣通透达,归经入肺,

有助于恢复肺的宣降本性,使气机升降有度,故擅用“轻可去实”法治疑难病。如取辛夷花、苍

耳子宣肺通窍治过敏性鼻炎;石楠叶、苦丁茶苦泄降气治神经性头痛;紫菀启上开下治二便不

利;桑叶、桑皮引药入肺治面部色素沉着,往往一举中的。

3降气平逆法:此法用于肺、肝气上逆的疑难病。颜氏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疑难病,每参

以葶苈子、苏子、旋复花等肃肺之品。凡属热证,则取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等清热肃肺;属寒

者,则用小青龙汤、麻*附子细辛汤加葶苈子等温经肃肺,均有事半功倍之效。对精神分裂症、

癫痫、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等精神神经系统疑难病,颜氏认为其病机与肝气上逆相关,习以生

铁落、磁石、龙骨、牡蛎等金石药与介类药以重镇降气,平肝潜阳。降气平逆法还是治疗血证的

方法之一,凡咳吐衄血,习用降香,既降气以降火,又止血而不留瘀,有一举两得之妙。

4补气升阳法: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疾病、胃炎、肝胆病以及肾炎、尿*症等属中气虚

弱,又感湿热之邪的疑难病,宜用补气升阳法,每取李东垣氏清暑益气汤应手。此方以补中益

气汤为基本方,补气健脾,合生脉散益气升阳,佐*柏、苍术、泽泻等清热燥湿,全方标本同治,

功能剿抚兼施。颜氏特别赏识升麻的功效,谓升麻体轻上升,最能疏引脾胃之气上升,常取升

 

第四卷207

 

####

麻配苍术升清泄浊治泛恶;配*芪益气升阳治眩晕;配虎杖活血升阳治血证;配石膏清热解*

治口疮,均获满意疗效。

5通补阳气法:疑难病发展到慢性阶段时,阳气亏虚和痹阻表现更为突出,故颜氏治此往

往着眼于温补和宣通阳气并进,临床常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附子治之。附子为补命门真火第一

要药,其性雄壮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可温阳,虽辛

烈有*,但配以生地甘润制其燥,佐以甘草甘缓制其*,则其应用范围大为扩大:如取附子加入

滋肾通关丸治肾盂结石;配以苓桂术甘汤防治支气管哮喘;伍入补中益气汤治重症肌无力;佐

以六味地*丸治尿*症、肝硬化腹水等,随证配伍,皆有效果。

临证特色

一、论治白塞氏病用清热化瘀法


  中医无白塞氏病的病名,以其临床表现见有口腔、眼、外阴溃烂,兼有神志恍惚等症状,当

属于“狐惑”病范畴。狐惑病名首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认为此病是外受淫邪*气,内因

脏腑功能失调,湿热*邪壅滞为患。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早期多为热邪内扰、湿*熏蒸,中晚

期则以正虚邪恋或本虚标实并见。其治法初起以清热解*利湿为主,以后可按虚实标本不同

而施治之。关于本病西医尚无特殊疗法,近来中医有关治验的报导不断增多。颜氏除以常法

治疗外,另从气血乖违着眼,运用衡法独辟蹊径,效果明显。


  

(一)论病因,以湿*为患,常法清热解*

狐惑病的病因大多因湿*为患,多由感受湿热*气或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或热病后余*未

尽与湿浊相合而致。热*内壅,*火熏蒸,结于脏腑。*火扰及心神则神情恍惚、坐卧不宁,壅

于脾胃则纳化受制而厌食恶心;*火循经上攻于眼,下注于外阴而发为疮疡。颜氏常谓:此乃

肝家湿*。习用清热解*利湿之法,甘草泻心汤加减,其中甘草重用,常在30克以上,配以芩、

连清热解*,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佐以参枣和胃扶正,共奏清热化湿、安中解*之功。颜氏还

喜用赤小豆当归散,方中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内外同修也是常用

方法,前阴溃疡用苦参煎汤熏洗,因其有杀虫解*化湿之功。《别录》载:“苦参疗恶疾,下部

”。后阴溃疡用雄*粉撤艾叶团上熏之,亦取其杀虫解*。《别录》亦载:“疗疥虫匿

疮”。苦

参与雄*药理试验均证明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从临床实践看,徐长卿与金雀根对本病较

为有效,用量均在30克以上,可以推广。


  

(二)谈病机,有气滞血瘀,变法活血化瘀

本病既因感受湿热而致,热邪侵犯、煎熬血液或热迫血动而溢出脉外,即可致瘀。《金匮要

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王清任《医林改错·积块论》云: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临床可见肢体肿胀、巩膜瘀丝、肌肤甲错和色素沉着。此类病人血液流

 

第四卷208

 

####

变学、甲皱微循环多有改变,颜氏从气血失衡例立法,运用衡法调其血气而致和平,采用活血化

瘀方药。常谓此法直接作用于气血,针对疾病本质,有免疫抑制作用。运用清热化瘀之剂,以

四物汤为主方加味,并辅以凉血活血之品,如水红花子、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山羊角、紫草

等,水蛭更为必用之品,生用粉剂吞服,常能应手而效。


  

(三)辨病位,从肝经着手,运用龙胆泻肝汤

肝开窍于目,狐惑病因湿热不得宣泄,上攻于目,而出现红肿羞明。但眼部症状出现比较

晚,文献多采用温清饮以养血活血、清热解*。颜氏抓住一个“肝”字,运用龙胆泻肝汤,苦寒直

折,既清泄肝火,又利下焦湿热,并可酌加菊花、决明子、青葙子、通天草等。如兼见尿涩痛、淋

浊、尿血、阴肿、阴痒,更有一举两得之功。如目痛较剧,可用羚羊角,多用粉剂吞服。以上介绍

的是颜氏治疗狐惑之法。兹举二验案以说明之。

例1:陈某,男,42岁,1983年12月12日入院。住院号:140598。

双下肢反复肿胀一年余,近三月来加重。1982年6月左下肢红肿热痛,曾诊断为“深静脉

炎”。同年9月,右眼视物不明,诊断“虹膜睫状体炎”。1983年9月又有类似发作,伴发热,予

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但下肢肿胀疼痛不除,虹膜炎及口腔溃疡发作,注射部位出现溃烂脓

肿,以“深静脉炎”、“白塞氏病”而入院。检查:两手背可见3×4cm红斑,两下肢胫骨处搔破血

痕,右下肢腓肠肌处有2×2cm色素沉着,生殖器未见溃疡,两臀部注射部位溃烂。

辨证:常年游泳,水湿之邪外侵。形体丰腴,肥人多湿,两湿相合,郁而化热。湿热下注而

见下肢肿胀疼痛,热*蕴于肌肤而见手臂、臀部溃烂,久病入络为瘀,痹阻于气血,而见眶周黧

黑,巩膜脂肪沉着,先以化瘀利湿解*。

水红花子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生鳖甲15克(先煎)、生槐米9克、丹参15

克、生苡仁30克、川牛膝9克、*柏9克、水蛭粉15克(吞)、水牛角30克(先煎)、制大*9

克。

方取犀角地*汤(水牛角代犀角)清热凉血散血;加*柏、牛膝以冀湿热下趋;另取水红花

子、生鳖甲、生槐米等活血化瘀;尤妙在水蛭一味,破血消症,取其较强抗血凝作用。全方融活

血化瘀、利湿解*于一炉。服上剂后,两足肿胀、口腔溃疡均减,两手臂疼痛同前,后再加蜂房、

金雀根、徐长卿、乳没活血定痛。如是调治一月,两手臂静脉穿刺点及结节已消,红斑亦退,注

射部位溃烂及灼热感均除,两眼视力增进,病情缓解出院。

例2:严某,男,33岁,1988年5月19日入院。住院号:161897。

左眼胀痛2年,加剧4周。1986年出现左眼胀痛,医院明确诊断为“白塞氏病”,予激

素治疗,病情反复。初起左眼色红,以后逐渐肿胀,疼痛流泪,并伴有下肢散在性红色斑疹。

1987年9月曾住本科,服用清热化瘀、健脾利湿及补益肝肾等中药,间用激素,病情好转出院。

近4周来左眼睑肿胀加剧,眵多,目不能睁,但无溃疡。一周前下肢出现散在性红色丘疹,伴全

身骨节酸痛,以“白塞氏病”入院。检查:左眼睑肿胀,右眼睑色素沉着,两下肢散在红色丘疹,

下颌散在红色斑片状皮疹,生殖器未见溃疡。

辨证:前医辨证认为,脾肾本亏,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而见目赤肿痛,羞明流泪,湿热郁于

肌肤而见下颌及下肢斑疹;迭经清热除湿解*之治,而见阳气虚损;病久瘀血内阻,而见白睛瘀

丝,舌质紫暗,此属阴损及阳,主以阴阳并调,二仙汤合三蛇合剂加味图治。服上方10余剂,症

 

第四卷209

####

情改善不显。复请颜氏会诊,左目胀痛不减,眼睑浮肿,视物不清,两下肢皮疹可见搔破血痕,

伴头痛心烦,口干不欲饮,纳可便调,夜寐不酣,脉细数,苔薄腻。脉症合参,属肝经有热,肝家

湿热之候,当以平肝清热、泻火解*,芩连解*汤与赤小豆当归散加味,再入羚羊角粉以清血

热、平肝火。

羚羊角粉03克(吞)、土茯苓60克、蚤休15克、赤芍9克、银花12克、丹皮9克、胡*连

45克、*柏9克、赤小豆30克、当归9克、紫草9克、山栀9克。

经用上方后,诸症渐瘥。去羚羊角粉加水牛角以凉血清热,石燕以清利湿热。治疗一月,

左眼红肿消退,肌肤皮疹已除,症状好转出院。

二、治男科疾病以“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为指归

颜氏尝谓:“内经有云,天癸至,阴阳和,故有子。肝气衰,筋不能用;肾气衰,天癸竭,精少,

形体皆弱。男科已备论厥旨。”治法以“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为指归,临床颇有所获,并引为辨

证论治心法。


  

(一)宗筋所聚,肝脾冲任并相主之

宗筋的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内经》。颜氏指出,以往把宗筋说成是阴茎是不全面的,应该

是男子的外生殖器,病机所涉经络脏腑有肝、脾和冲任,其中与肝尤为密切。不仅因为足厥阴

肝经环阴器,肝者筋之合,筋聚于阴器,重要的是提到了“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

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以肝为中心的情志

活动与男科疾病的病机密切相关:①遗精:肝藏血,血舍*,肝经血热,相火悖动,*不宁守,厥

气客于阴器;②早泄:肾主闭藏,肝司疏泄,疏泄太过,闭藏不及,一经交会,精已失控;③阳痿:

欲用而难施,隐曲而难言,肝乃将*之官,筋为卒伍,将*无能,卒伍自不听命;④强中:欲念不

已,忍精不泄,肝气郁结,阳事易动,举而难倒。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主润宗筋亦其一端。精生于谷,精化为气,故而脾胃病与精液

异常关系至密:①精稠难于液化,精子活动率下降:嗜甘啖肥,湿热下注,扰于精室,精浊混处;

②血精:脾湿夹火,并客于精窍,脉络受损,血不循经;③精少、精稀:肾藏五脏化生之精,脾胃化

源匮乏,精无资生之本。

冲脉为经脉之海,一名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外应气街,与阳明合于宗筋,循人身

之前与足三阴经并行腹里,内聚精血,是天癸发源之区。冲任为病,逆气而里急,或阴痿,或阴

,痿者茎疲垂而不起,疒

者囊木肿而不仁。

例1.不排精案。

李某,男,38岁,大学讲师。患者平素身健,患性功能缺陷,无性要求,同房不排精,结婚十

一载无生育,检查精子数值、形态均正常,遍用中西药物罔效,已失去信心,经爱人及众亲友说

服而来就诊。初诊:壮年体健,寡言少笑。脉沉涩,舌紫苔薄腻。肝郁形之于神,气结血瘀,影

响性功能。赞育化瘀汤主之。

紫石英30克、蛇床子9克、韭菜子9克、柴胡45克、枳壳45克、桔梗45克、牛膝45

克、当归6克、生地12克、红花9克、桃仁9克、生甘草3克、川芎24克、赤芍9克。7帖。

 

第四卷210

 

####


  二诊:服药以来性情较活跃,再疏前方7帖。

第二次7帖即排精,续服前方30帖而停药,第二年喜得一子。


  

(二)肾备二气,调摄阴阳开阖有致

颜氏说:“肾备阴阳二气。原夫人之生,本水火相守之局,具动静开阖之机,阴阳互根,彼此

递化。”在于男子,则精气尤为至宝:精为阴之至醇,气为阳之至刚;精乃阳之归宿,气乃阴之运

养;惟其阳有归宿,故能守而不离,阴有运养,故能生而不乏;惟精为阴之至醇,故能感阳而动,

气为阳之至刚,故能得阴而密。如是则守者自守,泄者自泄,守泄之间,以尽其妙。肾属坎卦,

坎以中阳为体、复以外阴为用。论生化则精能生气,气能生精;论运用则气能御精,而精不能御

气。所以人身之阴阳,常处体用之不平衡状态。守肾之体当用补摄,伸肾之用当于通调。叶天

士提出通补兼施,实为男科疾病开了一大法门,将景岳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生化无

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泉源不竭”,更推进了一步。

例2.阳痿早泄案。

董某,男,42岁,机关干部。曩昔伤于腰尻,瘀血内停,腰痛不时而发,年来复加早泄,腰痛

腰酸,益甚于前,脚胫软绵,亦见阳事渐衰。始尔肝血肾精受戕,继则精气并损。脉细,舌紫苔

薄,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幸纳谷如常,然厚味充养无辛不走,又虑其精关不固,取叶翁辛柔

通补之法。

鹿角霜9克、韭菜子9克、蛇床子9克、熟地30克、归身9克、川断杜仲各9克、丹皮9克、

泽泻9克、山药9克、茯芩9克、萸肉9克、狗脊9克。嘱慎房帏。

服药14帖即有起色,再行14帖,症状基本消失。


  

(三)论治求本,衡法独擅其长

颜氏指出,中医治病,基于《内经》“阴平阳秘”之观点,发生疾病即阴阳失调,“谨察阴阳所

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即所谓“病者不平,医者平其不平而已”。而活血化瘀疗法能通过气血

来调整机体的反应性,保持内环境稳定性,以改善全身以致改善局部,这是“衡法”治则的基本

原理。男科疾病的症状大多有情志异于常态,除与肝经有关,亦与心经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心

主血脉、主神明,肝藏血、主条达,如两脏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临床所表现为主诉复杂,而具备的

瘀血指征亦较多,这类患者,常有精神刺激,或因病失治、误治,病程一般较长,影响血气运行,

气血乖乱而致瘀;或新瘀失宣、瘀潜脉络着而不去。缘于气脉布及周身,受其影响反映出现的

症状大多已超越生殖与性的局限范围,临床多用“衡法”取效。因衡法第一能流通气脉,使已病

器官改善质量,令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盖“血衰则形萎、气败则形坏”,凡气脉有所不通,则必

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气脉恒通、形质乃复”。第二,能调整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克服

病因对正常功能的扰乱,重建内环境平衡。衡法不但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还具备积极的预防效

果,“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询非虚语。

例3.阳痿并发情志病。

孙某,男,35岁,工人。颠沛一载,丧妻之后又遭亡母,叠经家变,悲哀悒郁,气横胸臆。新

婚初欢,阳事偶兴,成苟安之局,未几即倒戈意懒。备投助阳起痿之品,终至罔然。五月来,茎

痿之外,更加入夜惊怖,合目汗泄,转辗不寐,懊烦之苦,莫可名状。神色恍惚,*魄失宁,饮食

 

第四卷211

####

杳思,大便窒塞。脉弦而数,舌紫,白苔厚积。亟予交通心肾、健运脾胃,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

药之味,阴阳并理,气血同疏,方得权衡微旨。

苍白术各9克、川朴6克、半夏9克、北秫米9克、*连粉15克、肉桂15克(二味和匀,分

两次吞)、磁朱丸9克(包)、茯苓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川芎9克、蛇床子9克、韭菜子9克。

7帖。

二诊:投药一周来,精神渐觉爽慧,且喜白苔已化,纳谷甘味,寐得小安,脉气乍通,切忌用

补,以免与气血为难。上方去苍术、川朴,加紫石英30克(先煎)。

事隔一月,阳事复兴,寐食俱安,情绪开朗。嘱诸当珍摄为贵。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法取温通肾气和活血化瘀治之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血液病中的一种难治病,迄今尚无特殊疗法。颜氏赏

识王清任氏“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说,诊治再障则以气血辨证为纲,擅用温通肾气和活血化

瘀等法治之,疗效显著。


  

(一)察舌按脉,详辨气血盛衰

人之所有者,惟血与气,一旦人体患病,气血必碍。颜氏指出,虽然再障的证候复杂,病情

多变,但其病理变化,均与气血失常有关,因此,察舌按脉,首当辨别气血之盛衰。

舌为心血所养,苔乃胃气所蒸,气血盛衰变化,首形于舌。再障患者舌色多呈淡红,若兼见

舌边齿痕,多属气血两虚,见于病情反复,缠绵不愈者;舌色暗红,或有紫斑、褐点者,均是瘀血

之征;舌尖红绛,并有裂纹者,为邪热内炽气血之象,患者多伴有高热不退;舌体胖而润,证属阳

气虚弱;舌体瘦小,质红苔少,甚至出现剥净苔,证为阴血亏损。阳气易复,故舌瘦苔少转为舌

胖而苔起者,其预后为轻为顺;阴血难复,若舌胖嫩转至舌瘦少苔者,其预后为重为逆。舌苔厚

腻一般系湿邪内滞脾胃所致。然再障之脾胃气虚也可出现腻苔,其特征为舌胖质嫩而苔白腻,

当从虚证而投之补脾健胃之法,若误用消导,则犯虚虚之弊。

脉为血之府,气贯于脉而行血,气血变化,也现于脉。再障脉象多见细、弱、涩、微等。虚证

见虚脉,表明患者气血虽虚,但尚无邪热干扰,脉静身凉,脉证相符,预后较佳;若出现弦、数、

洪、浮大等,虚证见实脉,提示正虚邪实,热*炽盛,或迫血妄行,或耗灼阴血,脉证不符为逆,多

为病情恶化之兆,预后严重。因此,脉由实转虚,往往是病情有缓解之机,而脉由虚转实,则反

映病情即将加剧。《难经·十七难》谓:“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

也。病虚脉实,当死。”核之临床,再障患者临亡前多呈躁动之脉,颇符经旨。


  

(二)补益肾气,当以通畅为贵

再障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是由骨髓造血机能逐步衰竭,血液生化障碍所致。颜氏提出其病

位虽波及心、肝、脾多脏,但病源根本在于肾气虚损。肾气乃生化之本,人之精、神、气、血皆赖

于肾气,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再障多因肾气虚惫,气化无权,导致阳

衰阴亏,生血无源,日久则出现形体羸瘦,精神委顿,面色苍白,心悸气短,食少肢软,时寒时热,

反复出血等虚劳证候,治疗固当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刚燥之品,易耗阴动血,滋腻之药,易致呆

 

第四卷212

 

####

滞。颜氏宗张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旨,认为补益肾气当以通畅为贵。肾气健运不

息,则气血生化无穷,故在用药上主张应用辛甘气温之剂以通补相兼,既能大补肾气,振奋脏腑

气化,又有宣通之功,激发气血生长,每以《世医得效方》所载的安肾丸(补骨脂、巴戟天、杜仲、

苁蓉、菟丝子、熟地、苍白术、当归、陈皮、茯苓、茴香)化裁治之。方以补骨脂、巴戟天、杜仲、苁

蓉、菟丝子辛甘温之品为君,意在温补肾气;臣以熟地,滋填肾精以养营血;取苍白术为佐,健中

气、促脾运;使以当归通肝气,茯苓通心气,陈皮通脾气,茴香通肾气,以求五脏元真通畅。诸药

合用,通补兼施,有益肾气,补阴精,生血补虚之效。气不生血,贫血明显者,加红参、鹿角、阿

胶,并配以饮食疗法,取牛骨髓粉30克蒸服,或用鲜胎盘1只,加红枣10只、肉桂粉1克煮服;

气虚发热,缠绵不退者,加*芪,或合补中益气丸同服;气不摄血,便血崩漏者,加炮姜、牛角腮、

伏龙肝;气不运血,瘀血内阻者,加丹参、红花、桃仁等。

王某,男,36岁,1975年8月28日诊。低热伴牙龈出血、四肢紫斑8月余,入院查血红蛋白

24g/L,白细胞19×10

/L,血小板22×10

/L,骨髓检查:增生极度低下,未见巨核细胞,诊断为

再生障碍性贫血。证见患者低热绵绵,精神委软,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胸闷纳呆,食入恶心,齿

龈出血淡红量多,下肢紫斑累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缓。证属肾气不足,生化无权,统血无力。

方用安肾丸加减:苍白术各10克,砂仁拌熟地24克,菟丝子、续断、杜仲各15克,补骨脂30克,

*芪、当归、补中益气丸(包)各12克,小茴香15克,炙甘草3克。并配合少量输血。经治1

月,低热见退,胃纳渐开,乃于上方加鹿角9克,阿胶(烊)9克,并停止输血,配合以牛骨髓粉30

克蒸服。服药半年,患者面唇转红,精神渐振,齿衄与紫斑消失,复查血红蛋白78g/L,白细胞

37×10

/L,血小板92×10

/L。随访2年,病情稳定。


  

(三)活血化瘀,以求去旧生新

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故再障每每兼夹瘀血,因血液耗损,血脉空枯,无余

以流,则艰涩成瘀。颜氏认为,由于瘀血作祟,可使再障的病情加剧,缠绵难愈。如瘀血内踞,

血难循经而妄行脉外,或流于肌肤,或溢出九窍,以致出血不止;血凝气滞,气化失司,则生血无

源,而使贫血加重;瘀阻脉道,气血循环受阻,脏腑经络为之失养,最终导致全身衰竭。临床所

见,再障患者所表现的皮下青紫瘀斑、眼睑晦暗、舌质色紫等症状也均为瘀血体征。据此,颜氏

遵唐容川“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也不能自去也”之说,对证属肾气不

足,经治少效或罔效的患者,往往在温补肾气剂中加入丹参、红花、桃仁、虎杖等活血化瘀,以促

不足之血速生,而对瘀血体征明显者,则投以桃红四物汤。此方以熟地、白芍、当归养血和营,

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寓祛瘀于养血之中,攻而不伐,补而不凝,有补血而不留瘀,活血而

不伤正之效。临床习加升麻以举清阳之气,虎杖以祛瘀生新。二味加入方中,有鼓舞气血生长

之功。肾气不足,化血无力者,加补骨脂、鹿角、熟地、阿胶;脾虚湿困,生血受困者,加苍白术、

陈皮;若瘀热炽盛,高热烦渴者,则改熟地为鲜生地,加*芩、石膏,并另吞紫雪丹15克,日2

次;血热妄行,牙宣鼻衄者,宜去川芎,加三七、侧柏叶、茅根,并配合外敷法,如生大*粉调鸡子

清外敷两太阳穴,或取附子、生姜同捣敷涌泉穴。

严某,男,10岁,1982年7月10日诊。头晕心悸、伴牙龈出血频发1月,本院内科诊断为

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激素、输血等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而转入中医病房。查血红蛋白50g/L,白

细胞28×10

/L,血小板22×10

/L,网织红细胞01%,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红细胞、粒细

 

第四卷213

####

胞系增生均低下。患者脸唇苍白,神委乏力,巩膜及眶周色素明显,齿衄色暗,头眩目花,胸闷

心悸,胃纳不馨,舌淡紫、苔薄腻,脉细涩。肾气虚弱,运血无力,瘀阻气机,生化无权,遂致气血

日衰。方用桃红四物汤化裁:生熟地各12克,当归、赤芍、红花、桃仁、苍白术、侧柏叶、牛膝各

9克,升麻45克,虎杖15克。2周后胃纳渐开,齿衄亦止。原方加入鹿角、*芪各9克,*参

12克,补骨脂30克。另取牛骨髓粉30克蒸服。治疗5个月,诸症均减,血象稳步上升:血红蛋

白83g/L,白细胞5×10

/L,血小板80×10

/L,网织红细胞12%,病情缓解而出院,并参加学

校各项活动,无明显不适。

四、从瘀论治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指60岁以上的老人,因大脑器质性病变或持续代谢性损害而出现的感知、

记忆、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严重衰退的疾病。颜氏倡导从瘀论治老年性痴呆,

取得较满意疗效。


  

(一)病因病机

从老年性痴呆症的精神异常、行为改变、记忆丧失等表现分析,似归属中医的“癫狂”范畴。

目前,国内多宗“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之说,以养精填髓法补

之。但临床所及,本病并非仅见虚象,不少患者具有颜面四肢老年斑迭出,巩膜瘀丝累累,肌肤

甲错,舌紫或见紫斑等瘀血指征,投以活血化瘀法,每获良效。实践表明,老年性痴呆症的病因

病机,与瘀血密切相关。

《医参》谓:“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其性纯正无邪。人体十

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脑惟有气血滋养,精髓充实,才能发挥“元神

之府”的功能。人至老年,“形气虽衰,心亦自壮”,形衰则气虚,心壮则气郁。气虚、气郁均可引

起血流不畅而导致血瘀。若瘀血随经脉流行入脑,与精髓错杂,致使清窍受蒙,灵机呆钝,则出

现神识不清,表情痴呆,日夜颠倒,癫狂时作等症。同时,由于瘀血内阻,使脑气与脏气不接,气

血无法上注于头,脑失所养,日久则精髓逐渐枯萎,故而病情呈进行性加剧。近代文献指出,老

年性痴呆大脑呈弥漫性脑萎缩,脑回变窄,脑沟增宽,神经细胞内脂褐质增多,神经原纤维缠结

和颗粒空泡变性,也证实本病的发生确与瘀血有关。


  

(二)辨瘀论治

根据“杂者钝”的病机,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当忌蛮补。张景岳谓:“瘀血有所留脏,病久至

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还当治本”,瘀血不去,盲目进补,反招气血壅滞,加重其害。治宜

疏通脉道,祛除瘀血,俾气血畅通,脑得其养。临床辨瘀论治,主要分4个证型。

1痰瘀交阻型:表情迟钝,呆如木鸡;或易烦易怒,喃喃自语,哭笑无常,伴有头重且痛,徘

徊不眠,口流粘沫,胸脘痞满,不知饥饱,舌紫红,苔白腻或*腻,脉弦滑或滑数。治以活血化

瘀,豁痰开窍。方用*连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出入,药如*连3克、枳实10克、法半夏10克、

茯苓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若痰瘀化热,狂躁无

知者,加礞石滚痰丸6克,或加生大*10克、钩藤12克。

 

第四卷214

 

####


  2气滞血瘀型:表情呆滞,妄思离奇,语言謇涩;或情绪躁扰,恼怒多言,行为古怪,伴有颜

面晦暗,肌肤甲错,胸胁胀闷,入夜乱梦纷纭,舌有紫气,苔薄白,脉弦细或涩。治以行气活血,

祛瘀开窍,方用癫狂梦醒汤化裁,药如赤芍15克、桃仁20克、柴胡10克、香附6克、法半夏6

克、苏子12克、木通6克、青皮6克、生甘草3克。若瘀蒙心窍,昼日嗜睡,入夜难眠者,加远志

10克、丹参15克。

3气虚血瘀型:表情痴呆,沉默缄言,顾前忘后,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言不达意,伴有神委

气短,食少纳呆,口涎外溢,四肢不温,舌胖色紫,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升阳,活血开窍,方

用益气聪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如*芪15克、*参10克、白术10克、升麻6克、葛根10

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蔓荆子10克。若气血虚弱,头晕失聪者,加天麻6克、枣

仁10克。

4髓空血瘀型:表情呆板,双目无神,懈惰思卧,记忆衰退,思维丧失,伴有脑转耳鸣,腰酸

膝软,四肢震颤,步履不稳,舌嫩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瘀,方用

自拟醒脑益智汤,药如人参3克、熟地15克、龟板15克、杞子10克、益智仁10克、远志10克、

丹参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若肾虚不纳,二便自遗者,加补骨脂10克、桑螵蛸10克。


  

(三)用药心得

在辨瘀论治的基础上,颜氏习加一些行之有效的药对,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1菖蒲配蒲*:菖蒲禀天地清气而生,气味芳香,功能怡心情,舒肝气,化脾浊,宁脑神,

《本经》谓久服之能“不忘,不迷惑”,为治邪蒙清窍所致神昏、健忘等症要药;蒲*即香蒲之花

粉,其气亦香,主入血分,生用善于活血化瘀,与菖蒲合用,则能祛瘀浊以通脑络,醒心脑以复神

明,而奏开窍安神,醒脑复智之功。

2水蛭配通天草:水蛭为噬血之物,寄居阴湿之处,味咸性寒,专入血分而药力迟缓,入血

分则长于逐瘀,性迟缓则不伤正气,借其破瘀而不伤气血之力,以祛沉痼瘀积,自有利而无弊;

通天草乃荸荠之苗,其性轻清上逸,与水蛭相配,则能引其药性入脑,剔除脑络新久瘀血,俾瘀

化络通,祛杂致纯,脑窍复开。水蛭宜生用,每取15~3克,研末吞服,若加热炮制,则药效大

减。

3*芪配川芎:乃取补阳还五汤之意,以益气活血。近贤丁甘仁谓:“精藏于肾而主于心,

精生于气而役于神,补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气”,故健脑养神当须益气。*芪功长补气升

阳,为补气诸药之最,且气味俱轻,具有升发之性,凡脑气不足,九窍不通者,*芪实为上品;川

芎功擅祛风活血,其性升浮,上行头巅,为治脑部瘀血证良药。惟其辛温香窜,久服每易耗气,

若与*芪同用,则活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益气以安神,活血以醒脑,有标本兼治之功。


  

(四)典型病例

徐某,女,71岁,1994年11月2日就诊。始而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继之表情淡漠,反应迟

钝,举止乖违1年,近日病情逐渐加重,失认失算,时有幻觉,二便失禁,或缄默不语,不进饮食,

或语无伦次,昼夜不分。诊见患者消瘦,神志呆滞,颜面及手背部老年斑累累,舌紫暗苔薄*白

腻,脉沉细而弱,BP22/14kPa,脑电图示轻度弥漫性异常,颅脑CT扫描示脑萎缩。证属老年气

虚血滞,瘀血内阻脑络,神明失养而为痴呆。药用*芪15克、川芎10克、益智仁10克、苍白术

 

第四卷215

####

各10克、石菖蒲15克、生蒲*15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葛根10克、*连3克、远志10克、

通天草10克。服药15天,神志渐清,惟头晕阵作,入夜难寐,上方加天麻6克、枣仁10克。连

续治疗2月,患者神志基本恢复正常,记忆力有所改善,二便失禁消失,其他症状均减,生活亦

能自理。

名案评析

一、血管瘤案


  王某,女,19岁,1976年5月6日诊。

患者于出生后,即发现左手背有一粒芝麻大小的黑点,至满月后逐渐肿胀,并蔓延至手指、

前臂,日益增大。近年不仅肿胀较速,且疼痛难忍,不能劳动。X片显示:左前臂及手背血管

瘤,尺骨中下段增粗,尺桡远端关节脱位。院外会诊认为已无法保留,拟予截肢治疗。

初诊:(1976年5月6日)

左上肢血管瘤,左前臂周径为39厘米,左手背周径为28厘米,青筋暴露,手指肥大一倍有

奇,需着袖口特大的衣服。患肢疼痛,悬于胸前,丧失劳动力。自觉头昏乏力、自汗。脉细弦,

舌红苔薄净。瘀热交滞于络,随气凝结,气血乖违,留而成瘤,当清热化瘀,软坚消瘤。

紫丹参12克、生牡蛎(先煎)30克、地龙9克、丹皮9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王不留行12

克、炮山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泽兰12克、地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头二汁内

服,三汁外熏。

二诊:(1976年6月5日)

服药以来患肢有轻松感,局部肿胀好转,脉舌同前,前方再进一步。

上方加桃仁12克,水蛭粉(另吞)15克。

三诊:(1976年7月18日)

续方42帖,患肢疼痛大减,活动亦较灵活,能稍做家务工作,脉小弦,舌红苔薄净。前方再

进。

上方水蛭加至3克,生牡蛎加至60克。

坚持上方治疗1年余,症状继续好转,手臂肿痛渐消,活动逐渐灵活。1978年1月复查,左

前臂周径缩小为26厘米,左手背周径缩小为24厘米,活动度日见增强,能穿着衣服,已分配在

某无线电厂工作。先后服水蛭粉千克有余,从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患者已基本恢复劳动力,避

免截肢,疗效满意。

[评析] 静脉性血管瘤,多见于深层组织,常甚广泛,致使患肢肥大肿胀,而发展成为巨肢

症。此病尚无良好疗法,除截肢外,多采用对症治疗。

考《灵枢》有“筋溜”之记载,明代薛立斋《外科枢要》又有“筋瘤”、“血瘤”之说,所述症状、病

理颇与本病相似。薛氏指出,其病因为血分有热,气血凝滞,留而成瘤,治法可用凉血、活血之

四物汤加丹皮等味,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颜氏认为血管瘤可从“血瘤”、“筋瘤”证辨治,其

 

第四卷216

 

####

病因或因胎*热盛,或外感火*,或内生热邪,火热*邪煎熬血瘀,以致血凝瘀结成瘤,治疗当

以清热、化瘀、软坚为大法。由于病程年久,邪深入络,胶结不散,故非一般药物所能攻逐。水

蛭为噬血之物,专入血分,善于搜剔瘀血,其寄居阴湿之上,故性寒凉,功能凉血破瘀,消症散

结。张锡纯氏谓其攻力虽猛,但不伤正气,能使瘀血默消于无形,故治疗久病症积不散的血管

瘤,有破瘀而不伤新血,散结而不损正气之效。本例患者计用过水蛭1000多克,月经来潮时,

并不因之而增加,脸色反较以往红润,说明水蛭治病,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水蛭须生用,若加

热炮制,其效大减,用量每日1~3克,分2次服。由于其腥味甚浓,入煎剂往往令人作呕,故宜

研末装入胶囊,或泛丸吞服。

嗣后,为了验证水蛭的药效,颜氏选用水蛭、元胡、生牡蛎3味药研末泛丸,取名为消瘤丸,

先后治疗各种类型的血管瘤50例,结果显效3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证实

水蛭对血管瘤确有疗效。

二、肺性脑病案

张某,男,60岁,1994年3月26日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余年,每因劳累、气候交变时发作,多次住院治疗。近2

周来,因气候寒冷病情加剧、咳嗽、呼吸喘急、胸闷、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于1994年3月17

日门诊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收住中医病房。入院时呼吸喘急,不能平卧,

口唇紫绀,稍有咳嗽,神志尚清,精神委顿。至傍晚时分逐渐出现嗜睡,呼之尚能睁眼,小便失

禁,颈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两下肺闻及干湿罗音。血检报告:白细胞计数78×10

/L,中性

80%。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度7296,二氧化碳分压103kPa,氧分压39kPa,氧饱和度480%。

诊断为肺性脑病重症,属中医肺胀危候,即告病危,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可拉明、洛贝林、青霉

素、喘定、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和补液,纠正电解质,以及小青龙汤加味等,中西药积极抢救,

症情未能好转,神志时清时昧,至3月26日,遂请颜氏会诊。

初诊:(1994年3月26日)

患者神志昏糊,对答不清,颜面浮肿,球结膜水肿,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滑。证属痰瘀交阻,

蒙蔽心神,肺失清肃,宣降失司,郁久化热,久病耗伤阴液。治以下瘀泄热,豁痰宣窍为急。方

用抵当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水蛭3克、大*9克、葶苈子(包)30克、大枣7枚、半夏30克、菖蒲30克、海浮石30克、苏

木45克、降香24克、枳实9克。2剂。

二诊:(1994年3月28日)

进服1剂,当天大便畅解,量多,至次日神志清醒,精神略振,但仍倦怠思睡,咳嗽咯痰白粘

量少,口干思饮,纳食思进,小便畅利,颜面浮肿消减,球结膜水肿消退。方药颇合病机,以小其

制而再进。

上方减葶苈为15克,大*为6克。3剂。

前后服药5剂,诸症俱减,遂改以健脾养阴,宣肺化痰之剂进退善后。至4月9日,复查血

气分析:酸碱度7344,二氧化碳分压73kPa,氧分压126kPa,氧饱和度969%。其后症情日

见好转,于4月19日以“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好转,阻塞性肺气肿好转,肺原性心脏病好转,

 

第四卷217

####

肺性脑病痊愈,呼吸衰竭痊愈,慢性心功能衰竭痊愈”出院。

[评析] 肺原性心脏病、肺性脑病,一般多责肺肾之虚、痰涎之盛,或兼郁热,或由水泛,而

少有从瘀论治者。颜氏认为,其病除咳喘、咯痰等以及各种兼变证外,往往并有不同程度的面

色晦滞,甚至黧黑,唇甲紫绀,颈脉怒张搏动,肝大压痛,舌黯红或紫、或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

曲张,脉迟、涩、促、数等瘀血指征。肺主宣肃而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至高至上,乃清灵之

地,纯则灵而杂则钝,若痰瘀交阻于肺,蒙蔽于心,交杂于脑,以使肺失宣肃而喘肿,神明失主而

妄言,脑府失灵而昏迷,种种险象,总与痰瘀相关。

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组成,功能泄热下瘀,《伤寒论》用治瘀热在里,似狂发狂之

蓄血重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要略》,由葶苈子、大枣两味组成,仲景用治肺痈痰涎壅塞

而见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咳逆上气、喘鸣迫塞等病证。两方合用,功祛痰逐瘀,治疗痰瘀互

阻肺、心、脑所致的肺性脑病,颇为合拍。

本例取抵当汤中主药水蛭、大*,参苏木辅水蛭以化瘀,枳壳助大*以畅腑,下瘀泄热之力

乃雄;合葶苈、大枣,参半夏、海浮石,泻肺涤痰之效亦著;伍菖蒲以宣窍醒神,降香以降逆顺气。

方药与病机相切,故能一剂而应。患者舌质红绛无苔,郁热阴伤已甚,乃投以下瘀泄热涤痰之

剂,一是宗“急则治标”之义,亟当祛痰瘀为急;再是瘀热得下,则阴液得存,有急下存阴之意。

三、变应性亚败血症案

冯某,女,6岁,1977年6月3日诊。

患者由1975年5月9日注射乙脑疫苗的第3天,出现高热,经以感冒、感染等处理无效而

住院检查,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自同年5月20日开始,采用氢化考的松、ACTH、地塞米

松、强的松等激素治疗,病情缓解,但减量或用量不当时,即出现反跳。两年多来,患者反复发

热,最高达409℃,最低可降至正常,每日体温波动4℃左右,热退后精神如常。发热时均见皮

疹,多见于手掌和足底,面部及躯干亦偶见。疹形多为红斑,亦有红点及荨麻疹样,热退后自

消,不留痕迹。发热时关节疼痛明显,多见于肘、膝、腕、颈和腰部,每次发作受累部分均不相

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嗜酸性不消失,白细胞一般在20000/mm

左右,最高达30400/

mm

,中性一般在90%左右,最高达98%,血沉增块(120mm/小时),粘蛋白增高(152mg%)血

清γ球蛋白(213%)、α球蛋白(162%)升高,血培养多次阴性,抗“O”阴性,抗类风湿因子和抗

结核因子阴性,心电图正常。患者由1977年2月28日再次发热,经口服强的松30mg/日,病情

未见缓解,至6月3日请颜氏会诊。

初诊:(1977年6月3日)

高热面赤,手足红斑显露,关节疼痛,尤以左手背、右下肢足背肿痛为甚,白细胞35800/

mm

,中性88%,舌苔灰黑而腻,脉细数,此乃风湿侵袭,日久郁而化热,湿热搏结营分,气血不

和所致。先从白虎历节风论治,桂枝白虎汤加味。

桂枝45克、石膏60克、知母12克、甘草12克、地龙45克、虎杖15克、桃仁12克、红花

9克、赤芍9克、苡仁30克、马鞭草15克、地鳖虫45克、*连24克、*芩9克。

二诊:(1977年7月21日)

药后关节疼痛大减,体温反复在375~378℃左右,皮疹明显消退。白细胞22800/mm

 

第四卷218

 

####

中性88%,舌红苔腻,脉细弦。仍守旧制,加强凉血解*之力。

广犀角粉(吞)15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甘草12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12克、

马鞭草12克、*连24克、*芩9克、地龙45克、苡仁30克、贯众12克。

三诊:(1977年8月11日)

迭进祛风泄热,化瘀活络,关节疼痛大减,皮疹隐约起落,低热绵绵不退,饮食不馨,脉濡

弦,舌苔*腻满布。湿为粘腻之邪,与热相合,最易缠绵。

上方加苍术9克。

四诊:(1977年9月8日)

清热燥湿后关节疼痛渐平,便行正常,纳佳神振,低温不著,皮疹减而未除,白细胞27600/

mm

,中性96%,舌红苔薄净,脉细弦。风邪初清,湿邪新化,化瘀泄热,可无后顾之虑,参以滋

养营血,乃攻不伤正之义。

铁树叶30克、莪术9克、马鞭草18克、七叶一枝花30克、甘草12克、*芩9克、胡*连45

克、知母12克、天花粉12克、生地18克、天冬9克。

牛*解*片1次2片,1日2次,口服。

五诊:(1977年9月22日)

自服上方后,体温已恢复正常,也无皮疹出现,白细胞8700/mm

,中性75%,舌红苔薄,脉

细弦。停服牛*解*片,仍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10月复查血象,白细胞8800/mm

,中性69%,淋巴31%,血沉3mm/小时,症状消失,随访

良好。

[评析] 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少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反复高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

症,并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点。本症多发生于儿童,病因未明,可能系细菌感染

与变态反应的综合表现。在治疗上,抗生素完全无效,用激素后部分患者虽然获得痊愈,但长

期用药者多发生副作用,停药后亦多反跳现象,且激素不能防止复发,故亦不是理想药物。本

例即在激素治疗无效时而改用中药获得痊愈。

中医学虽无变应性亚败血症的类似记载,但可根据此症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本例

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诊时高热、皮疹、关节疼痛、苔腻、脉数等症,表现为风湿化热夹瘀蕴积

营分,故先投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剂,从热痹论治,初剂即效;继之湿阻又著,前方正效,不

予擅改,乃加苍术兼顾;应手后,最终以化瘀泄热、滋营养血以剿抚兼施,贵在辨证而见效。

文献指出,变应性亚败血症的关节疼痛顽固而难以消失,中西药治疗均不敏感。颜氏认为

本症关节痛甚,游走全身之表现颇合白虎历节风,如张景岳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李

《医学入门》亦谓:“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故投以桂枝白虎汤治之,

一举痛定,尚堪研究。此外,本例在治疗过程中,曾根据其变应性疾病的特点,用过蝉衣、白蒺

藜等抗过敏的中药,结果疗效不显,后投以七叶一枝花、马鞭草、铁树叶、莪术等化瘀清热药,配

以有类似激素作用的生地、甘草、花粉、天冬等滋阴养血药而获效,提示以上方药可能对变态反

应性疾病有一定作用。

 

第四卷219

####

医论医话

一、血瘀为百病之胎


  李《医学入门》谓:“人知百病生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王肯堂《医学准绳》亦谓:

“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泛指百病皆与血瘀有关,核

之临床,实具卓见。

人之所有者,惟血与气,人体一旦患病,气血必碍。凡六淫七情侵袭,气血阴阳乖违,初病

在经气滞,久则入络血瘀,气血相互胶结,壅滞不通,深伏隧络,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疾病丛生,

诚如王清任所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余赏识王清任氏“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说,习用活血化痰法治疗各科疑、难、顽、奇诸症,

结合谨严的辨证与方药,取得良好疗效,曾总结“治瘀十法”,即理气活血、散寒活血、清热活血、

通络活血、祛痰活血、软坚活血、攻下活血、止血活血、益气活血、养阴活血;其治则立足于“气血

流通为贵”,方义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旨,如清热活血法

取活血药与清热药相配,用治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肺脓疡、肺炎、支气管扩张、肝炎等疾病,

每获固本清源之效。

二、血瘀变证

尝见肺痨出血,因见血止血,致变证迭起,而见胸闷心烦,身热面红,气短长叹,头晕目眩,

甚则周身浮肿,咯血增多,缠绵反复,此皆缘姑息养奸,离经之血瘀阻脉络,气机运行受阻,瘀血

不去,血络不安,先哲医家称此为瘀血而作风状者。近贤张锡纯云:“治吐血衄血者,止其吐衄

非难,止其吐衄而不使转生他病,是为难耳”,其言颇善。张氏善用山药,亦善化瘀,其治肺痨咯

血,重用生山药(一般在60克以上)为君,取其色白入肺,脾肾同调,滋润血脉而宁咳嗽,臣以参

三七、山楂化血中之瘀,或加鸡内金化积消瘀,亦取搜剔瘀滞之义。凡虚劳之症,多本虚标实,

其经络多有瘀滞,取张氏之法用于临床,甚多应手,可使变证迅速解除,血止神安。余在用时,

常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热甚者加大*,气甚者加降香,瘀甚者加蒲*,更益其效。

三、血瘀则目

眼外伤最易影响视力,由于局部出血或渗出,使透明组织发生混浊,病理产物不吸收,形成

疤痕,影响眼球功能。活血化瘀法对眼内积血的吸收,组织的修复,以及防止感染,减少疤痕的

形成等,均有较好疗效。经云:“目得血则能视”,若血不养目,则目疾迭起,故《医学入门》谓:

“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余根据临床体会,尚可加

 

第四卷220

 

####

“血瘀则目”一句。

外伤引起的眼内出血,先贤多称作“血灌瞳仁”,徐春甫谓:“此因外物击伤,不曾散行败血,

以致血灌瞳仁,或肿或胀,疼痛难开,不治则失明”。治此当以活血为上策,余常始用疏风活血,

继则滋养肾阴,治疗多例,皆收全功。在具体应用的药物中,生蒲*一味最为欣赏,活血止血,

促进吸收而不留疤痕,每为首选药物,屡投多验。

四、血无止法

所谓血无止法,意谓不可一味单纯止血,当审证求因,如张景岳曰:“血动之由,惟火与气

耳”;缪仲淳云:“凡治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唐容川谓:

“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所论各具经纬。余所总结之治血四法,或清热、或化瘀、或降气、或益

气,临床用之,颇能得心应手。

曾治王某,出血性中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症见发热,头痛,神志昏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口中秽浊之气四溢,且更番黑便,脉弦滑而数,舌红苔腻,证属肝风挟持痰瘀,以致心肝受灼,阴

络受伤而血溢。急投犀角地*汤加大*凉血散血,加羚羊角、生蒲*平肝化瘀,另吞紫雪丹泄

热宁络,药后热退神清,利下宿瘀累累。复诊时,脉大缓,舌红微绛,苔垢渐化,肝风初定,瘀浊

得有化机,然营阴已衰,拟育阴平肝,化瘀宁络,方用羚羊饮子加西洋参、生蒲*、赤芍、天竺*

等,症随大定,步入坦途,愈后无后遗症。余治血症,有瘀必化,有气必降,有热必清,故曰血无

止法。

五、治血四法

余治失血总结出四法,即清热止血、化瘀止血、降气止血、益气止血。

由热而失血者,临床颇为多见,热灼血络,必用大*折其锐气。

由瘀而失血者,效唐容川瘀血不去,血络不安,可用生蒲*、参三七、丹皮、赤芍之属。

由气火有余而失血者,气有余便是火,此类患者多见烦躁,喜冷饮凉风,泄热化瘀俱不为

功,必用降香降气,降气亦即降火,血络随安。

气虚而致失血者,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血化生全赖阳气相资,若阳气失固摄之

权,血无所依,则离经而溢出,气营耗损,面色白光白,脉细无力,甚则大汗淋漓,肢冷而厥,阴阳两

亏,急当益气摄血,参附汤、独参汤为常用之方。清代王孟英重用干姜治愈下血阴脱者,颇可借

鉴;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参、附片、干姜、白术、甘草、红花、桃仁)以益气温阳与活血化瘀同

用,补而不壅,往往能愈险症。气虚而失血者,必须峻补其气,气固则血止,故益气止血法亦为

治愈血证的要法。

气血相关,治血必须治气,当辨气分虚实而治。实则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症见头痛目赤,

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治宜清泄,如*连、大*之属;气机壅滞、上逆而见咳逆呕恶,

治宜降泄,如葶苈、苏子之属;虚则不足,症见倦怠乏力,食少腹胀,面目浮肿,久泻脱肛等,治宜

益气,如人参、*芪之属;气虚而兼阳虚者,治宜温中,如附子、干姜之属。临床所及,失血证病

机错综复杂,虚实、寒热交错,有须温清合用,有须攻补并施,当审证求因,错综其事。

 

第四卷221

####

六、血证每以胃药收功

关于贫血的中医治疗,余常用的治则为脾肾双调,重在后天。脾肾旺盛,气血充沛,为血液

病治本之道。血液的生成虽根源于肾,但资生于脾,饮食药物必赖脾胃运化为精微,而后化生

血液,故先、后天之间,重在后天,在用药上常用升麻、苍术二味。升麻有生、炙之不同,补脾胃

之气宜用炙升麻,每与参、术、芪相配伍。苍术配伍于滋补药中,可免补药滋腻难散,临床即使

没有明显的脾胃湿困症状,也可于气血双补剂中加入苍术,促进脾胃运化,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白术功擅健脾化湿,临床用于急性出血亦效。抗战时避乱农村,曾治一例37岁农民,咯血量多

势急,神志昏糊,自汗肢冷。脉微欲绝,家贫无力用参,乃以白术100克,米汁急煎,灌下后片

刻,血止神清,肢和脉起,后即单用白术收功,竟未复发。丹溪云:“血证每以胃药收功”,此乃土

厚火自敛也。

七、异型输血的中医治疗

异型输血引致溶血反应,易发生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受损,肺部感染与心脏损害,来势凶

险,临床多对症处理,无有效治疗方法,故摸索针对性的治法很有必要。

近治异型输血200毫升的产妇一例,多汗少尿,恶心呕吐,高热烦躁,心率106次/分,血压

221/143kPa,实验室检查已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邀余诊治。脉见弦数,舌红苔薄,拟为产

后百脉空虚,异型之血即为瘀,瘀热夹燥邪入于营分,正虚邪实之候,治以化瘀清营,理气利尿。

取生脉散以扶正;加大量丹参、丹皮、紫草、桃仁、山楂化瘀解凝;辅以紫雪丹、连翘、山栀泄热润

燥;沉香、琥珀利尿。三剂后患者转危为安。

余对此病原无经验,通过本例治疗体会,活血化瘀法应是适合异型输血病理变化的一种治

法,因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凝集原与相对的凝集素互相作用,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而产生

溶血,在实验室所见,即呈浓、粘、聚的瘀血特征。活血化瘀药物具缓解痉挛,改善凝血变化作

用,能解除堵塞于肾小管的血红蛋白,而有利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缓解。方中以丹参、山楂、桃

仁、丹皮、紫草等抗凝血、抗过敏,促进血液循环,配以扶正、清热、利尿,以奏固本清源之功。

中医书籍原无类似有关异型输血病例的记载,兹据活血化瘀的机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用治异型输血病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此病虽不多见,亦时有发生,录之供诸同仁参考。

八、血液病急性发作证治一得

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急性发作,多出现高热与出血,从

而促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余的一得之见是:药不厌凉,凉不厌早。能否及早控制高热,

制止出血,是治疗血液病的关键。

所谓早,有两种含义:一为应及早发现急性发作之先兆,二为用药宜早、宜凉、宜重。如何

在急性发作前驱见微知著?可从脉象变化推测疾病的演变,如脉从细缓转为洪数、弦数,并见

烦躁、失眠、遗精等症,是急性发作先兆,其中以脉象洪数为关键。反之,脉象从洪数转为细缓,

 

第四卷222

 

####

是病情转为稳定的佳兆。血液病若见脉细缓转为洪数,即使未见高热,血象尚未变化,也宜及

早投以甘寒重剂,以截断病势蔓延。若待高热、舌红绛等火热之证显露,或血象变化之际,方进

凉剂,恐已鞭长莫及。因血液病之高热及出血具有一定的特导性,故药物宜凉,剂量宜重,初起

以银翘散、白虎汤合方,每日2~3剂,不效,则可加入神犀丹、紫雪散。对于血暴出者,即予紫

雪散15克,日2次,既验且便。因紫雪散既有犀、羚、石膏、寒水石之凉,又有沉香之降,于清

热泻火、凉血止血中兼降气之功,清得一分火,即保得一分血。余对王肯堂所谓“血溢血泄诸蓄

妄证,其始也,余卒以大*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之说颇为心折,处方中常以大*直折而下,

破瘀逐积,血分随安。曾治一男性,因呕血、皮下瘀斑成片及发热入院,脉弦数,经骨髓穿刺诊

为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发作,急投犀角地*汤加生*,另吞紫雪丹15克,每日2次,9天后热

撤血止,症情缓解出院。类治多验。

九、外治法在血液病中的运用

中医之外治法,具有丰富的内容,历年在治疗血证中,多受其益。余曾以“消痞粉”外敷治

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7例,获一定疗效。其中显效(脾脏较治疗前缩小5厘米以上)者4例,

进步(缩小2~5厘米)者1例,无效2例。在有效病例中,患者周围血象亦相应缓解。一般外

敷3~5天开始见效,2周内可明显缩小。消痞粉由水红花子、皮硝各30克,樟脑、桃仁、地鳖虫

各12克,生南星、生半夏、甲片、三棱、王不留行、白芥子、生川草乌各15克,生白附子、延胡各9

克组成,上药共研细末,以醋、蜜调匀,临时再加麝香1克,梅片3克,外敷脾区,日换1次,药粉

可重调再用。中医称脾肿大为“症瘕”、“积聚”,乃气滞血瘀引起,消痞粉能化积散结,活血通

络,可贵者血象亦随之好转。又如白血病患者后期由于白细胞广泛浸润,以致四肢肌肤局部肿

胀,灼热作痛,可用雄*粉加凡士林局部调敷,1日1换,其效颇捷。又治咯血不止,尝用鸡蛋

清调生大*末敷于两太阳穴,能使血络之热邪下行,同时以附子粉调敷于两足涌泉穴,引火下

行,上下同敷,共奏降火泄热,止血宁络之效,用于血液病咯血之重危患者,多验。尚有止衄血

验方二则:(1)龙骨、牡蛎、黑山栀、京墨,共研细末,以白茅花浸水蘸药塞入鼻孔,血立止,或单

用黑山栀末塞鼻,亦效;(2)舌衄或齿衄,尝用生蒲*30克煎汤500毫升,冷后漱口,可获止血

效果。

十、脱发当从血分治

《诸病源候论》称“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

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以荣润,故须发脱落”,又称“若

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

发变白而脱落”。据此理论,曾以侧柏叶与当归两味制成“生发丸”,施治脱发症数百例,获较好

疗效。方用当归60克、侧柏叶120克,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晨以淡盐汤送服9克,20天为1

疗程,不效者可加海艾汤外洗:川芎、藁本、白芷、祁艾、藿香、荆芥、甘松、防风各9克,水煎外洗

头部,1日2次,每帖药可用3天。内外同治,其效更著。

余认为,当归主血分之病,故选用之;侧柏治脱发,古书早有记载,如《大明本草》称:“烧取

 

第四卷223

####

泷涂头,黑润鬓发”;梅师方载:“以侧柏叶治头发不生”;《圣惠方》载:“以柏叶治头发*赤等”。

当归与侧柏叶相配,一则补血充脉,一则入血分促发生长,临床疗效优于补肾,故曰:脱发当从

血分治。

经 验 方

一、龙马定痛丹


  组成:马钱子30克、地鳖虫3克、地龙3克、全蝎3克、朱砂03克。

剂型:丸剂。制时先将马钱子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之,俟其有响爆之声,外呈棕*

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与地龙、地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后入朱砂,蜜丸40粒。

用法:每晚临睡前用糖开水送服1粒。服1周后若不效,可于每晨加服半粒至1粒。

服用此丸,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增进。临床个别患者求愈心切,误服大剂量,以致出

现中*症状,如焦虑不安,肌肉强直,口唇麻木,甚至抽搐震颤。此时可予浓糖水口服,或生甘

草、绿豆各30克,煎浓汤,频饮即解。个别病例药后白血球偏低,停药后迅速恢复,无其他不良

影响。

方解: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性味苦寒有*,入肝脾经,功能活血通络止痛,张锡纯谓其:“开

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外科全生集》称之“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

结之痰*”。配以地鳖虫、全蝎搜剔祛风,通络止痛;佐以朱砂为衣,制约马钱子*性,且能护心

神,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脉,化瘀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

适应证:痹证,如肩、背、腰、腿及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症。包括风湿热、风

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疾

病。

二、化瘀赞育汤

组成:柴胡9克、熟地30克、紫石英30克、红花9克、桃仁9克、赤芍9克、川芎9克、当归9

克、枳壳5克、桔梗5克、牛膝5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稍卧片刻。

方解:性功能低下,世医多从肾精不足或肾阳不振论治,实不尽然。《灵枢·经脉篇》云:“肝

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说明肝脉对生殖系统疾病的

重要性。肾之封蛰必赖肝之疏泄,才能发挥藏精、主两阴的功能。本方以柴胡、枳壳疏理肝气,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改生地为熟地以滋补肾精,寓固本清源之义;佐使桔梗、牛膝提上利下,

贯通血脉,疏肝气之有余,化血府之瘀结,俾肾气得以振奋,且符合“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

和平”之旨,对久服补肾药,实其所实者尤宜。

 

第四卷224

 

####


  加减:阳痿加蛇床子9克;不射精加炮山甲9克、王不留行9克、升麻9克;早泄加*柏、知

母等。

适应证:男子性功能低下,如阳痿、早泄、不射精等症。

三、犀泽汤(丸)

组成:广犀角(锉末吞服)3克(现用水牛角代之)、泽兰15克、苍术9克、四川金钱草30克、

土茯苓30克、平地木30克、败酱草15克。

剂型:汤剂,或丸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空腹温服。或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1日2次。

方解: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过程与“湿疫”、“湿温”等温病的传变规律相似,表现为病邪由

外而入,初期多兼恶寒、发热等卫分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相继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的证候,且

具有较强烈的传染性。

慢性乙型肝炎病久不愈,病机多为湿热*邪侵淫营血,其缠绵难祛和蔓延流注的特点尤为

显著。若从气分论治,投以疏肝理气、清气泄热之剂,虽也有效果,但疗效不稳,病易反复。犀

泽汤以广犀角、泽兰、苍术为主药,清营解*,泄热祛湿;配败酱草辅犀角、泽兰凉血解*,取四

川金钱草、土茯苓、平地木佐苍术祛湿开郁,诸药同用,共奏清营泄热,祛湿解*,开郁通络之

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证属湿热*胶结营血的患者,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方中广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临床发现其对乙型肝炎HBsAg阳性及SGPT长期不降者有

良效,与苍术相配,凉血而无寒凝之虑,燥湿而无助火之弊,擅长搜剔营血湿热之邪,用于湿热

胶结难化者,常可获效。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用犀泽汤治疗后,病情好转,HBsAg转阴,但停药后旋即病情反

复,此属温热*邪清而未尽之证,可嘱患者在疾病初愈后继续服药1~2月,或以犀泽汤化裁改

制成丸剂服用,以巩固疗效。

适应证:慢性乙型肝炎,症见低热绵绵,面色晦*,巩膜混浊,神疲肢重,心烦易怒,口苦且

粘,齿龈出血,脘腹胁肋胀痛或刺痛,不思饮食,小溲*赤,脉濡数或弦数,舌紫绛苔*腻等湿热

侵淫营血分者。

(王庆其 编)

 

第四卷225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颜德馨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