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病例
患者张某,男,43岁,非洲打工出现呕吐,腹泻,高热,无腹痛,反复发热一周多,最高体温38.6℃,伴寒战,伴头晕头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WBC:4.89×10^9/L
NE%:56%
EO%:4%
BA%:1%
LY%:29%
MO%:9%
RBC:5.05×10^12/L
Hb:g/L
PLT:90×10^9/L
2.生化:
ALT:U/L
AST:U/L
TBIL:20μmol/L
LDH:U/L
HBDH:U/L
CRP:13.06mg/L
3.免疫:
乙肝两对半,除核心抗体阳性,其余阴。
HCV抗体阴性
4.影像学检查:
彩超:肝内胆道结构欠清晰,肝区前程回声密集增高,后三分之一回声衰减,分布欠均匀,胆囊切面形态大小正常,壁光滑,胆汁透声好。肝脾无肿大!影像学诊断:脂肪肝。
至此,医生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未得出结论,且发热原因不明。怀疑疟疾,伤寒,乙脑等传染性疾病,建议转感染科专家门诊。
于是便开出了疟原虫检查+肥达试验。
.............病人焦急等待实验结果中.............
最终,实验结果:医院疟原虫检查均阴性!肥达试验均阴性!伤寒,疟疾诊断依据不足!
——他是什么病?不明原因发热?
——恶性疟!
——什么?!!你跟我说这是疟疾?还是疟疾中最危险的恶性疟?
疟疾能做出几乎完美的血常规报告?
不是说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会引起贫血?
不是说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
不是说恶性疟早期3-4天就会出现脾肿大?
医院镜下疟原虫检查均阴性!
完全不符合疟疾的诊断!!!
?查阅资料
事实上,疟疾是临床上易误诊的一类疾病,有文献指出,医院曾统计过-年收治例疟疾患者,其中误诊为其他疾病者50例,误诊率达31.2%!!!,而在各类文献中,有关疟疾误诊的案例数不胜数!
而且,不是所有的寄生虫都能导致嗜酸升高。原虫类的寄生虫感染,嗜酸可以不升高!
疟原虫可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主要表现在:
红细胞内的隔离作用
疟原虫抗原变异和抗原差异
改变宿主免疫应答
从这三方面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有文献指出:在疟原虫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对于发热、脾肿大、血小板×10^9/L、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以及末梢血白细胞低于10×10^9/L的患者,要高度考虑恶性疟疾!此病人疑似肠胃型恶性疟,所以早期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极易导致误诊。
此病人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和脂肪肝,导致人为忽略AST、ALT、LDH、HBDH升高的真正原因!而此病人疟疾临床症状不明显与其出国前服用过预防疟疾药物有关!使得其临床表现较一般恶性疟轻!甚至无脾肿大!无贫血!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想给病人诊断疟疾?
不不不,千万不能!!疟疾诊断的“金标准”还是从外周血中检测出疟原虫!而推荐方法是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法(划重点,职称考试经常考)。镜下找到疟原虫才能一锤定音,其他的检查都是浮云!
?分析原因
那是什么导致医院的检验科血涂片都是未找到疟原虫?
初步总结四方面:
1.与恶性疟生活史有关(即采血时间);
2.检验技术人员的形态识别能力;
3.检验工作忙,时间紧,未仔细浏览全片;
4.病人服用过一些药物,导致疟原虫繁殖受限。
(上图为间日疟生活史)
恶性疟与一般疟疾不同的是,恶性疟原虫的生活史中有一段,在非发病期(即非发烧期间),恶性疟原虫会隐匿于微血管,血窦等处,外周血中不易见到。所以,恶性疟宜在发作时采血,此时可查到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大滋养体寄生的红细胞滞留于皮下脂肪及内脏外血管中,一般在外周血中难查到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三日疟,间日疟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采血。
?诊断
方法:血涂片检查
瑞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用瑞氏染液(Wrightstain)进行染色。在厚血膜上加蒸馏水2-3滴破坏红细胞,染色效果较好。染色时,先在薄血膜上直接加约1ml瑞氏液染色2min,然后在薄血膜上加与染液等量的水稀释,并引到厚血膜上共染5-6min。(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