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区:在临近探头的一段距离内,束宽几乎相等,称为近场区,近场区为一复瓣区,此区内声强高低起伏。(lmm=r2(mm2)/λmm)远场区:探头远方为远场区,声束开始扩散,此区内声强分布均匀
B型超声诊断法:又称二维超声诊断法。它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电的形式显示,称为灰度调制像暗淡的现象。声源停止后,声波多次反射或散射使回声延续的现象。后壁增强效应:指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所发生的图像显示效应,而不是声能量在后壁被其他任何物理能量所增强的效应增益调节伪差:因增益调节不当所致的伪差。增益过低可使目标变小、回声变暗,增益过高可使目标变大、高
羊水指数:B型超声测量四个象限的羊水最大垂直径,并将其相加,正常时其约为80mm。若大于mm为羊水过多,小于50mm则提示羊水过少,此时应警惕胎儿畸形。
CDFI(CDFI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应用于心血管、腹部及周围血管等,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内密布短小粗线状增强回声,或不规则的条索、斑片、网状增强回声,围绕不规则形状的低回声区。
4、门静脉增宽,内径1.4cm5、三支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
6、肝动脉代偿性增粗,血流速度增大
7、胆囊壁增厚、囊壁不光滑,呈“双边影”法。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通过不同的扫查方法获得二维超声。
A型超声:为振幅调节型,单条声束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各个界面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散射和反射回声,在示波屏时间轴上以振幅高低表示。
M型超声:为辉度调制型并且为活动显示型,是以单声束取样获得界面回声,示波屏Y轴为时间轴代表界面深浅,X轴为另一外加的慢扫描时间基线代表较长时间内的超声与其他有关生理参数显示线为原理的超声仪。逆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表面一定方向上施加电压,在电场作用下引起压电材料形变,电压方向改变,形变方向随之改变,形变与外加电压成正比,这种因电场作用引起形变的效应称逆压电效应(或负压电效应)。
正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的一定方向上,加上机械力使其发生形变,压电材料的两个受力面上将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改变用力方向,电荷的极性随之变换,电荷密度与外加机械力大小成正比,这种因机械力作用引起表面电荷的效应称正压电效应。
荡击波征: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声束穿越心尖时,处于大量积液内的游离状态的心尖其摆动幅度最大,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尖波群时有时无,即收缩期出现,舒张期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SAM征: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增厚的室间隔向左心室流出道局限行膨出,可导致左心室梗阻,此时二尖瓣前叶曲线E峰与室间隔相撞击,EF斜率减慢,CD段出现向上(向前)的异常凸出波形称SAM征驼峰征:肝肿瘤向肝表面隆起类似“驼峰”,称为驼峰征。盗血综合症:指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近心端发生狭窄或者闭塞,引起同侧椎动脉血流逆行流向锁骨下动脉远端,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症候群
超声诊断学: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声源:能发生超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束:指声源发出的声波
声场:弹性介质中充满超声能量的空间,称为超声场。
反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不同,在其分界面上,一部分能量返回第一种介质称为反射。透射: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
衰减: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声能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超声的衰减。折射:穿过大界面的透射声束,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这种现象称为折射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着对向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声波频率发生改变,这一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纵向分辨力(又称轴向分辨力、距离分辨力或深度分辨力):指的是辨别位于声束轴线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能力。一般的B超显像仪,其纵向分辨力可达1mm左右。横向分辨力,指的是辨别处于与声束轴线垂直的平面上两个物体的能力。时间分辨力:指彩色多普勒系统能迅速的反应实时成像中不同彩色及彩色普的能力。时间分辨力及反映心动周期中血流的不同位相的能力。
侧向分辨力:侧向分辨力是指垂直于超声束轴线平面上与线阵探头轴方向一致的轴线上,能分辨相邻两点(两个病灶)间的最小距离。B型诊断法:B型诊断法即辉度调制型。本法以不同辉度的光点表示反射讯号的强弱,反射强则亮,反射弱则暗,称为灰阶成象。当成象速度达到每秒24~30幅时,则能显示脏器的活动状态,称为实时显像。B型诊断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人体切面声像图进行诊断。高灰阶的B型扫描仪,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的微细结构,为当前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所不能比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超声诊断法。
伪差:又称伪像、假像、伪影等。指由于成像系统原理上的不足、技术上的限制、方法上的不全、诊断上的主观臆断等等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图像畸变或假像,以及检测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异的均属伪差。它可导致误诊,故须充分了解其原因和特征,以鉴别真伪。
振铃效应:又名声尾。系声束在传播途径中,遇到一层薄的液体层,且液体下方有极强的声反射界面为其条件,声像图上见长条状多层重复纹路分布的光亮带。
镜面效应伪差:又称镜面图像伪差或镜像伪差。表面光滑的强反射大界面,如膈肌、胸大肌,作为一镜面反射器,使声束反射产生镜面像的伪差。
混响效应:声束扫查体内平面大界面时,部分声能量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多次反射多次影像重叠,使超声图
回声增强而造成误诊,如使内部回声增多的小囊肿误诊为实性肿物。部分容积效应:当物体尺寸小于声束束宽或虽大于声束宽,但部分在声束内时,则病灶回声与周围正常组织回声重叠的效应。部分容积效应伪差:当邻近的两个目标并列于超声束下,在声像图上可出现两者相互重叠的图像伪差。如十二指肠和胆囊与它们附近的肿大的淋巴结的重叠,可酷似胆囊结石或肿瘤,而导致误诊。
旁瓣效应:指旁瓣与主瓣同时扫查物体成像,两者回声相互重叠,因旁瓣对同一靶标测距长而图形甚淡,所形成的虚线和虚图。即第一旁瓣成像重叠效应。旁瓣效应伪差:旁瓣与主瓣同时检测物体,两者回声相互重叠所形成的伪差。如女性膀胱后壁因子宫前突,在其两侧呈现“纱状披肩”图形。测距伪差:由于声速差异、折射以及仪器与探头等各种原因造成超声成像诊断仪测量距离时的伪差。实性回声:在图像上的某一区域,无后壁和后壁增强效应,可肯定为实质的回声,称为实性回声。声影:指在常规DGC正补偿调节后,由于障碍物的反射或折射,声波不能到达的区域,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演示的回声低弱甚或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见于气体、结石、钙化及致密软组织回声之后牛眼征:病灶中心强回声区出现液化坏死形成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类似牛眼,称为牛眼征。靶环征:某些肿瘤病灶,在其中心强回声区的周围形成低回声的同心圆环,称为靶环征。见于肝转移癌及胃肠道肿瘤等。
假肾征:中间为强回声,周围为弱回声,整个形态类似肾脏的图形称为假肾征。常见于正常胃亦可见于肠道肿瘤。
晕圈:肿瘤边缘的弱回声所形成的透声环称为晕圈,多见于肝癌病灶周围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子宫内金属避孕环或腹膜游离气体、肝内胆管积气等时,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称为彗星尾征。
结石滚动征:在胆囊结石时,其内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且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此即结石滚动征。WES征:胆囊内充满结石,当增厚的胆囊壁弱回声带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简称为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
双筒枪征:又称平行管征。肝管或胆总管扩张时,声像图上形成与门静脉平行的直径相近或更粗的管道图像,形似双筒枪,故名。宫腔分离征:当有粘膜下子宫肌瘤时,因其位于宫内,可致宫腔回声一分为二。反向靶征:中心为低回声,周围绕以强回声的同心圆形团块状声像。多见于肝转移癌。层流:红血球以相当一致的方向和速度流动的正常血流。其多普勒频移的增减与大小相似,速度分布剖面图呈中央在前,两侧靠后的抛物线状。频谱呈狭带状,回声密集,Reynold数小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呈单一色彩,中央鲜亮,两侧依次变暗。其可听血流信号呈平顺的乐声。空窗区:在多普勒频谱图上,频带与基线之间的无回声信号区。
湍流:红血球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不一致的异常血流。其多普勒频移大小不均,正负不一。频谱呈宽带形,回声稀疏,Reynold数大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呈多色混杂状。其可听血流信号呈粗糙的混杂音。湍流又可分为紊流、射流和涡流三型:紊流:频谱形态不规则,单向主频谱充填、流速40~60cm/s,有低幅负向频谱。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彩色明亮,正向血流红中带*,负向蓝中带紫。此型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及各瓣口关闭不全。射流:频谱呈完整的单向波形,有明确的主频谱且部分充填,血流速度~cm/s,甚至更高。加速和减速时间均延长。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正向血流呈红色鲜亮并带*色,负向血流呈蓝色鲜亮并带白色。
涡流:血流经过严重狭窄后进入扩张的血管腔或心腔,形成许多小漩涡、离散的紊乱血流。频谱无规则、呈双向、无明确主峰。主频谱全充填,流速80~cm/s。彩色多普勒显示五彩镶嵌的血流。可闻血流声嘈杂刺耳响度大。此种血流多见于室间隔缺损、瓣口返流及明显的动脉狭窄等病症。
A/B比值(A/Bratio):血流循环阻力指标之一。其中A为收缩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为舒张期最低(或峰值)血流速度。A/B正常值为1.2左右。60岁以后此值缩小,若A/B>1.05,80%是正常的;A/B<1.05,则88%有异常。若A/B=7.5,血管狭窄<60%;A/B=11,血管狭窄>65%;A/B=18,则狭窄>90%。
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血液循环阻力指标之二。其计算公式为:RI=(Maxvel-Minvel)/Maxvel,式中Maxvel为收缩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Minvel为舒张期最低(或峰值)血流速度。正常值为0.55~0.75。大于0.75表示阻力增高;小于0.55表示阻力减低。
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血液循环阻力指标之三。其计算公式为:PI=(A-B)/M。式中A为收缩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为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M为平均血流速度。PI对估测血管管腔有否阻塞较有帮助。
阻抗指数(ImpedanceIndex,ImI):血液循环阻力指标之四。其计算公式为ImI=A×M/B2
,式中A为收缩期最高(峰值)血流速度,B为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M为平均血流速度。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其脐动脉的ImI明显增
率。它具有色强显示(流向显示:以蓝红色分别表示离开或迎向探头,深浅表示平均流速);色彩显示(流速增强显示);色差显示(湍流显示)。肝
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第一肝门:肝横沟处,有门静脉,胆管,肝动脉等出入。
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
第三肝门:右后叶肝静脉和尾状叶的小静脉出肝部位,这些静脉出肝后直接汇入下腔静脉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回声:肾<肝<脾1.肝囊肿的声像图
a,肝内见类圆形无回声区。
b.壁薄而光滑,可见侧后声影,后方回声增强,部分囊内可见分隔光带。
c.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合并感染或出血囊内可见点状回声。鉴别诊断
肝囊肿主要与肝内血管及扩张的胆管的断面相鉴别:肝内血管的形态随超声切面的不同而变化,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血管内被彩色血流信号充填。扩张肝内胆管在某些切面与胆道相通。
多发性囊肿要注意和多囊肝鉴别:后者无正常肝实质回声,常合并肾脾胰多囊性改变。2.原发性肝癌
巨块型:最常见,肿瘤直径可达10cm以上。结节型:单个或多个结节,肿瘤结节直径5cm弥漫型:肝内弥散分布细小的癌结节,直径常1cm声像图:依肿瘤的部位、多少、大小及病程等可呈现不同的声像图。通常小肝癌(?≤3cm)多表现为低回声团块
直接征象:。当肿瘤≤5cm时,多呈园形,低回声或结节状低回声,也可呈高回声,肿瘤周围可伴有声晕,周围及内部彩色血流显示不丰富。当肿瘤>5cm时,呈园形或不规则结节状等回声,少数呈结节状高回声,肿瘤周围多有声晕,CDFI示丰富抱球样血流。肝癌伴癌肿出血、坏死液化时,肿瘤呈混合性回声。弥漫性肝癌呈肝内布满低回声结节,有时仅呈现肝内光点增粗而无结节样回声。巨块型周边可见卫星结节。
间接征象(1)肿瘤压迫血管,造成血管变细、绕行、截断;(2)肿瘤增大或位于第一肝门处时,可压迫肝管引导肝内胆管扩张。
转移征象(1)肝癌伴肝内局部转移,在原发肿瘤周围出现卫星状布散的小结节;(2)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时,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出现低回声,并管腔增宽。(3)肝癌伴淋巴结转移,在肝门处、腹主动脉旁、锁骨上出现园形低回声肿大淋巴结;(4)晚期肝癌患者出现腹水、胸水。鉴别诊断
1.低回声小肝癌与肝囊肿鉴别肝癌为低回声且后方回声无增强或稍有增强,肝囊肿为无回声区且后方回声显著增强。
2.回声增强型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前者内呈结节状回声,周围多有声晕,肿瘤质硬,后者呈网络状结构回声,周围多无声晕,肿瘤质软。
3.混合回声型肝癌与肝脓肿鉴别声像图较难鉴别,主要是结合病史及短期随访。
4.弥漫型肝癌与肝硬化鉴别除根据甲胎蛋白指标外,前者肝脏体积常增大,而后者肝脏体积则缩小。肝血管瘤
肝脏毛细血管瘤:在肝内出现园形或椭圆形高回声,边界清晰,边缘不整齐,呈花边状,内呈筛孔状。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彩色多普勒探测由于血流速度甚低,大多数病变均难以显示血流。
海绵状血管瘤:本型血管瘤一般较大,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探测可有星点状血流信号。小血管瘤肿瘤呈圆或椭圆形强回声;内可见细小筛孔状弱回声;边缘清晰,其周无弱声晕;因无特异性,应连续复查
大血管瘤:形态不规则,可为弱回声;内部回声复杂,强弱交错;边缘清晰,其周无弱声晕;后方回声可有增强,有压缩性。诊断要点
1、肝内强回声型、弱回声型、边缘回声增强型或混合回声型团块,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不均匀、网格状
2、肝脏大小及实质回声正常
3、瘤体边缘及内部无血流信号或有少许点状彩色血流信号鉴别诊断
1、肝癌肿瘤常伴有声晕,肝实质回声粗糙、不均,门脉可有癌栓,瘤体内有丰富的动、静脉血流,血AFP增高。
2、局限性脂肪肝主要依据瘤体形态及分布状况3、脂肪肝中局灶性正常肝岛组织主要瘤体形态、分布状况及正常肝实质回声状况。4.肝硬化
病理分类分:小结节性(直径3mm以下)、大结节性(直径大于3mm)和混合性肝硬化三类。
临床分: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和胆汁性肝硬化。超声图像:
1、肝脏缩小、形态失常,肝包膜增厚,回声增强,厚薄不均。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或结节状。肝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2、回声弥漫性增强,光点密集,分布不均匀。3、肝
8、脾脏增大、脾静脉增宽
9、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脐静脉开放10、腹水
门脉高压声像图(继发征像)
(1)侧枝循环开放脐静脉重新开放使圆韧带内已闭塞的脐静脉分离而出现管状无回声区,自门静脉左支囊部延向腹壁。彩色多普勒检查门静脉左支彩色条状管道沿肝圆韧带方向一直通向肝表面,并穿过肝包膜及肌层至腹壁。
(2)脾脏肿大脾脏径线测值增大,脾静脉内径增宽(>0.7cm)。
(3)腹水肝前、肝肾间隙、腹腔、盆腔出现无回声区,形态不定,且随体位改变而有相应变化。中晚期常可见右胸水。
(4)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双边(可以和癌性腹膜炎时渗出性腹水的胆囊壁“单层结构”相鉴别)
(5)肝门区和脾门区血管海绵样变:门静脉及分支或脾静脉及分支部分或全部受阻后,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分别在肝门或脾门区形成网状交叉血管。
(6)门脉内血栓:较少见(血流缓慢至红细胞沉积所致)
肝硬化胆囊壁双边的原因主要为:1:门脉高压,胆囊静脉回流受阻。2:淋巴结肿大,淋巴液回流受阻。5.肝脓肿的声像图
1.肝脏肿大程度,形态正常、局部隆起,或全肝增大形态失常。
2.常见肝实质异常回声有以下几种:(1)脓肿前期(早期):局限性不均匀低回声,边界不清。
(2)胆道感染的肝脓肿:沿胆道分布多发性粗大的点状或团状强回声
(3)脓肿形成期:发病10天~1个月左右,脓腔内呈无回声液性暗区,多为圆形、椭圆形,脓腔壁回声较强,厚度为2~5mm,后壁及脓肿深部肝组织回声增强。
(4)肝脏多发性粟粒样小脓肿:呈弥漫性或散在多发性点状或斑片状回声,多无明确无回声区,应在短时间内多次超声随访。多个小脓肿液化、融合形成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后,经超声定位穿刺可抽出黏稠脓液。(5)脓肿恢复期:穿刺排脓后,无回声区变小,散在的中小点状或斑片状回声,残腔内少量液体;最后残腔消失,遗留增强的中小点或纤维条索。
3.彩色多普勒检查脓肿病灶,其周围肝血管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脓液内则无此征象。4.急性肝脓肿病灶回声较模糊,呈中小光点,分界不清。脓肿形成时,腔壁回声增强与周围肝组织易分辨。巨大肝脓肿,肝内血管可受压移位,周围脏器右肾、胆囊等可随肝脏肿大而移位。
5.慢性肝脓肿的脓腔壁回声强,厚可达3~8m,内膜面高低不等,可能有少许彩色血流;脓腔内回声与内容物有关,稀薄脓汁呈无回声,含有坏死组织时,液性暗区内有杂乱的斑点、絮状条索与团块、黏液脓液者近似低回声。
6.肝脓肿伴右胸积液,右后叶或巨大肝脓肿可伴有右胸膜腔渗出性积液,小量积液在右肋膈角,大量积液右胸腔见液性无回声鉴别诊断:
未液化的早期肝脓肿及肝脓肿液化不全期应与肝癌鉴别,结合病史及短期随访复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完全液化的肝脓肿与肝囊肿鉴别:肝脓肿壁厚,不规则,无侧后声影。肝囊肿壁薄,可见侧后声影。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或假性硬化症,多发生在青少年。声像图表现:肝肿大,实质回声不均,但肝内管道分布和走向正常,脾可肿大。无特征性超声图像改变,难与其它肝病鉴别,应结合临床考虑。慢性血吸虫肝
典型声像图表现:肝脏左叶增大,右叶缩小,肝实质回声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网络状或地图样回声分布。肝内门静脉管壁明显增厚,内径变细,门静脉走向扭曲。晚期合并门静脉高压时,可见脾脏肿大,合并腹水。部份可见门脉海绵样变。弥漫性脂肪肝1、肝脏增大,肝包膜整齐平滑,边缘处较圆钝。
2、肝实质回声密集、细小、增强,称明亮肝。3、肝实质回声近声增强,远声逐渐减弱,称衰减。
4、肝内血管结构显示欠清。鉴别诊断
肝癌癌肿回声有球体感,伴有声晕,血管征象及肝实质多有回声粗糙、肝硬化表现。局灶性脂肪肝的弱回声区边界欠清,无球体感,血管走行正常。
弱回声血管瘤:肝血管瘤多位于血管周边,内部呈网格状结构,仔细辨认周围有小血管伸入,即“裂隙征”,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稀疏,脂肪肝时血管走行正常.
多囊肝的声像图:肝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内可见无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常合并肾脾胰的多囊性改变。有家族遗传病史
福泉君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