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肠镜发现息肉,一定会得肠癌吗
TUhjnbcbe - 2021/5/15 20:01:00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给大家看一个有意思的病例:

女性患者,80+岁,既往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等疾病二十余年,间断入院治疗,平时在家规律服药,自诉病情基本平稳,近一周来突感下腹部疼痛不适,遂来院就诊并行相关影像检查

资料如下↓↓↓

CT平扫检查发现盆腔前部出血,占位待排,建议进一步增强检查,隔日,患者行MR平扫+增强检查。

如下↓↓↓

MR显示盆腔前部囊性病灶,平扫以低信号为主,符合急性期出血的MR信号改变,DWI信号略增高,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壁似稍毛糙,尤其是在矢状位上,局部还有结节感。

诊断什么——单纯出血?占位伴出血?脓肿伴出血?其他?

调取患者近一月前的一次胸部CT检查,能否有意外收获?

上面的胸部CT图片可以看到患者心脏比较大,尤其是左心房增大比较明显,双侧胸腔有积液,尽管肺内渗出不明显(未给出图片),但已经高度提示心衰。心衰患者多有房颤,为了避免房颤“抖落”下来的栓子到处乱窜引起重要脏器的栓塞,临床上会常规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抗凝固然好,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异常出血。

这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腹直肌鞘血肿(rectussheathhematoma,RSH)。

RSH概述

RSH是腹直肌区最常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年轻患者多与妊娠、剧烈咳嗽或是腹部外伤相关,老年患者则多与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相关,50~7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以上(由此看来八块腹肌还是有点用的)。

RSH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血肿的大小(即压迫效应)和失血量的多少有关,一般多伴随有明显的腹痛症状及腹膜刺激征,巨大的血肿可以引起失血性休克,偶有患者因尿路梗阻发现本病。

前腹壁肌层的解剖

前腹壁肌层的解剖主要与弓状线相关,如下所示:

在弓状线以上,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腹直肌鞘后层,二者于中线处融合成白线,共同包绕腹直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鞘膜。而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鞘的后层仅有腹横筋膜构成,且两侧腹直肌之间是想通的,腹横筋膜的结构强度,那纯粹就是来打酱油的,一旦发生出血,血肿就很容易向下和向后扩散至盆腔,这也是RSH影像学分型的基本依据。

RSH的影像诊断及分型

根据J.D.Berna′在年提出的CT分型(下图),将RSH分为3型:

I型为单侧腹直肌血肿,血肿不沿腹直肌与腹横筋膜间隙扩散;

II型为单侧or双侧腹直肌血肿,伴腹直肌与腹横筋膜间隙少量积血;

III型为单侧or双侧腹直肌与腹横筋膜之间以及腹膜外间隙大量积血,血肿多突入膀胱前间隙,可合并或不合并腹直肌内血肿。

注意上图3中,除了腹直肌鞘血肿,盆腔内还有一个更大的血肿(黑箭),这是III型血肿与I型和II型血肿最大的不同。

再来看一例更典型的I型血肿:

由于腹直肌鞘的环形包绕,血肿在轴位和矢状位上均呈梭形改变(是不是与颅脑外伤中的硬膜外血肿有异曲同工之妙?),注意血肿下缘的位置大约就是弓状线的位置(在肚脐稍下),本例RSH还可以看到典型的液液分层征象(白箭头),这是由于血液中比重较大的物质沉降造成的。

由于腹直肌鞘的闭环作用,I型血肿(白箭头)的张力可以特别大,乍一看是不是特别像一个肉瘤?注意该患者的腹前壁肌层很薄弱(*箭)。

RSH与肿瘤性病变的主要鉴别点:

RSH往往位于腹直肌的后方,血肿把腹直肌及前腹壁肌层往前推移(红箭);

而腹直肌鞘内的肉瘤往往直接起自腹直肌或是侵犯腹直肌,看不到肌肉的推移改变。

弓状线以下的II型血肿,本例出血量不大,看起来很“瘪”,血液沿筋膜与筋膜间隙呈渗出性改变。

由此可见,血肿大小并不是RSH分型的依据。同时,笔者将RSH的3种分型简化,方便大家记忆:I型即弓状线以上血肿;II型即弓状线以下血肿,且盆腔内无血肿;III型为盆腔内存在血肿,腹直肌内血肿可有可无。

再给大家看一例比较特别的I型腹直肌鞘内血肿:

血肿紧贴肋弓下缘,相当隐蔽,而且是一位脑梗溶栓后的老年男性患者。

最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于腹痛患者,影像科医生的思维一定不要太过局限,腹痛不一定就非得是消化道穿孔、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腹腔内病变,观察一下腹壁等“边边角角”的结构,或许问题会迎刃而解。

同时,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有时候仔细去摸一摸、按一按,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影海泛舟

作者:七田小溪

(点击进入医看视频号,观看更多有趣科普小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肠镜发现息肉,一定会得肠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