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皮疹呈多形性。慢性期则局限,而且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现象,容易复发,病因复杂。
二、疾病分类
按照皮损表现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期。
按照发病部位分为耳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手部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湿疹,如自体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钱币状湿疹等。
三、病因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湿疹的病因复杂,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从发病机制上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主要病因
外在因素外部因素本病的发生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诱发或加重。
内在因素内部因素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后者与个体易感性有关。
流行病学
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约3%~5%,儿童患病率达10%~20%。
好发人群
易患过敏性疾病的人群。
患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者。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者。
长期在刺激环境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油漆工。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
诱发因素
饮食习惯与吸入物如长期生活不规律、酗酒、偏食辛辣食物、吸入动物皮毛、螨虫、花粉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湿疹。
化学制品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等食品中天然或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等可能会诱发湿疹加重。
局部因素创伤和有皮肤感染病灶可发生湿疹样改变,一些皱褶或不易暴露部位,如外阴、肛周等可能与局部分泌物过多有关。
精神因素反复使用香皂、沐浴液等擦洗皮肤或精神受到巨大创伤者,以及长期焦虑、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四、症状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代表炎症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临床上,湿疹可从任一个阶段开始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
典型症状
不同病程湿疹急性湿疹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等;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自觉有剧烈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个月或更久。
不同发病部位湿疹耳部湿疹多发在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出、皲裂及结痂,对称分布。
乳房湿疹发生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棕红色斑片,糜烂明显,可覆有鳞屑或薄痂、皲裂,患者自觉瘙痒、疼痛感。
阴囊湿疹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延及肛门周围、阴茎,临床多表现为慢性湿疹改变,皮肤皱纹深、阔,浸润肥厚,有薄痂及鳞屑,多有色素沉着。当有渗出时,阴囊皮肤水肿性肿胀、结痂及皲裂。瘙痒剧烈,呈慢性经过。
手部湿疹皮损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多发生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及手腕部,境界不清或呈小片状皮损。甲周皮肤肿胀,指甲可出现不规则变厚。
女阴湿疹发生于大小阴唇及其附近皮肤,患处浸润肥厚,可见糜烂抓痕,境界清楚,可继发色素减退,有时呈水肿性,瘙痒剧烈。
肛周湿疹局限肛门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会阴部,皮肤浸润肥厚,可有皲裂,奇痒难忍。
小腿湿疹多发于胫前或侧面,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改变,常对称分布。
特殊类型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自体敏感性湿疹是由于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发病前在皮肤某部位常有湿疹病变,面积大小不定,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散在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群集性,可相互融合,泛发或对称分布,瘙痒剧烈。
钱币状湿疹多发生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部、臀部、乳房等处。临床表现为直径1~3cm境界清楚的圆形斑块,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渗出明显。慢性者皮肤肥厚,表明有结痂及鳞屑。皮损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
乏脂性湿疹又称裂纹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多处,多见于四肢,特别是老年人的胫前部。临床表现为皮肤由粉色到淡红色纵横交叉的浅表皲裂及裂隙,皮肤干燥,有细小糠状鳞屑。
汗疱疹多见于青中年,好发于春秋季。汗疱疹好发于手掌、手指或趾侧面,表现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深在性半球状水疱,疱壁紧张而厚,疱液清,周围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度潮红,常成批出现,自觉瘙痒。
其他症状
急性湿疹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脓液渗出结脓痂,感染严重时可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亚急性湿疹如遇诱因可再次急性发作,呈急性湿疹表现。
慢性湿疹如果遇到诱因可再次急性发作,出现急性湿疹的表现。
并发症
如反复搔抓刺激或护理不当可继发皮肤感染,表现为皮肤炎症明显,脓疱、脓液、脓痂形成,严重可出现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表现。
五、就医
当皮肤出现对称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甚至糜烂,且伴有瘙痒等,需要及时就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必要的检查,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就医指征
对于婴幼儿皮肤反复出现瘙痒性、渗出性红斑时,建议及时就医。
对于有创伤和皮肤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出现伤口或感染灶周围皮肤发红、明显瘙痒时,应及时就医。
对于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患者,如皮肤出现反复发作的瘙痒性、渗出性、对称分布的红斑,应立即就医。
对于反复出现的瘙痒性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就诊于皮肤科。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皮疹什么时候加重?(如是否随季节变化、有无接触使用致敏物质等)
这种情况出现了多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自行采取了一些措施?
需要做的检查
查体通过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情,对疾病有一个大致了解,初步诊断疾病,有助于后续诊断及治疗。
血分析血分析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提示存在过敏反应,排查病因,对于后期治疗有所帮助。
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提示存在过敏反应,有助于排查病因,对后续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变应原检测变应原检测有助于查找引起湿疹可能的致敏原,明确病因。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有助于查找引起湿疹可能的接触性致敏原或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其他检测如真菌涂片检查、疥螨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测等,用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六、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病史、皮损形态及病程判断:
病因复杂,有内外因素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皮疹多形,常对称分布,一般境界不清。
有渗出倾向,有时呈不同程度浸润。
瘙痒。
常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病因复杂,多属内因,很难查清,临床表现为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无大疱和坏死,炎症较轻,皮损境界不清楚,可有瘙痒,大都不痛,病程较长,容易复发,斑贴试验多阴性。急性接触性皮病因多属外因,有接触史,主要表现为单一形态皮损,可有大疱和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清楚可有瘙痒、灼热或疼痛,病程较短,去除病因后很快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多阳性。
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发展得来,有反复发作的亚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损后有瘙痒感,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多表现为圆锥状皮损,米粒大小的灰褐色丘疹,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慢性单纯性苔藓大多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由神经精神因素为主,多表现为颈项、肘膝关节伸侧或腰骶部出现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发生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
手足癣手足湿疹好发于手、足背多表现为多形性皮损,易渗出,境界不明,分布多对称;真菌检查为阴性。手足癣好发部位为掌跖或指趾间,皮损性质为深在性水疱,无红晕,领圈状脱屑,境界清楚,常单发,真菌检查为阳性。
七、治疗
由于湿疹病因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又各有特点,故湿疹的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周期
视原因而定,因容易复发,可能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应留意观察生活中有可能导致自身出现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并注意远离,避免过度搔抓和清洗患处,以免症状加重。还应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皮肤屏障进一步被破坏,应适当应用保湿润肤剂,若出现继发感染应及时抗感染处理。
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以下各类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湿疹的类型、皮损特点及分布位置等因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外用药物及剂型。
急性期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有灼热及瘙痒感,可用溶液湿敷,如3%硼酸溶液、5%醋酸铅溶液、达里波氏(硫酸铜、硫酸锌)溶液等。
亚急性期仅有红斑、丘疹的皮损可选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糊剂外涂。对伴有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药膏。
慢性期常出现浸润增厚斑片,表面干燥、粗糙、脱屑及色素沉着,边缘清晰,有阵发性剧痒,病程长、肥厚性、范围较小的皮损可选用软膏、硬膏或涂膜剂;对一些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皮质类固醇局部封闭的方法。
系统治疗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定、羟嗪、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主要应用于晚间瘙痒者,第二代较少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或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目前临床常用。他汀类药物有心脏方面的*副作用,主要为可能延长Q-T间期,在使用时要注意。
抗生素对于继发感染的患者,可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糖皮质激素类一般不主张常规口服,对于疾病严重、泛发全身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可短期使用。当症状控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减量、停药。
免疫抑制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疗法反应不佳或不适宜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湿疹患者。目前临床应用的有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均属于大环内酯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和抗炎、止痒作用。
其他如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5%多塞平霜、辣椒碱、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外用均有减轻瘙痒作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紫外线治疗,如窄谱UVB(~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有较好疗效。
八、中医治疗
湿疹,中医称为“湿疮”、“浸淫疮”等,认为多由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养,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久卧湿地,淋雨涉水,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侵淫肌肤而发病,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当归饮子等。对于急性期渗出糜烂的皮损,可用马齿苋、龙胆、苦参等煎汤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连膏外涂,慢性期肥厚皮损,可用青黛膏、黑豆馏油软膏外涂,也可采用针灸治疗。
预后
湿疹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但湿疹容易复发,需积极治疗,防止复发。
能否治愈
湿疹病程较长,目前很难达到治愈,但可通过积极治疗,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
能活多久
湿疹患者如果治疗及时,用药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湿疹患者在治疗后1~2周、慢性湿疹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等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饮食
湿疹患者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忌食用辛辣刺激物,戒烟、戒酒,对于有明确过敏的食物需忌口,尽量远离刺激、潮湿环境。
饮食调理
避免吃辛辣和冰冷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剧皮肤的不适症状,造成皮肤瘙痒。
减少食用难消化的食物,例如豆类。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例如五花肉等。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少饮用浓茶、咖啡、酒水。
过敏体质的人要减少易过敏食物的摄入,如海产品等。
护理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过敏性皮肤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应该注意日常护理,避免生活和工作环境潮湿,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
日常护理
了解各类治疗湿疹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适当沐浴,不要使用过热的水烫洗或过度清洁皮肤,洗完后及时擦干皮肤,涂抹保湿润肤剂;避免暴力搔抓患处皮肤;穿着宽松、舒适的棉质或天然纤维材料制成的衣物。
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夏季保证空气流通,冬季维持室内相对湿度。
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负面情绪。
病情监测
根据皮疹变化,及时复诊。
特殊注意事项
保护患处皮肤,避免长时间日晒、避免暴力搔抓、过度洗拭,加强保湿润肤剂的使用。
预防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夏秋之交是湿疹高发的时节,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湿疹的病发,避免湿疹带来的危害。
预防措施
查找过敏原,如抽血检测特异性抗体或进行斑贴试验。
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避免过敏的反复发作。
避免经常熬夜、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会导致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加重湿疹。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打扫房间,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室内环境闷热潮湿,导致真菌、细菌等滋生。穿着棉质衣物,出汗及时清洗,勤换洗衣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