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比如:胆囊息肉、肠息肉、胃息肉、声带息肉、子宫息肉等。
而一看见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这两字,有些人就紧张不安,觉得离癌症又近了一步;还有些人则认为息肉是良性的,不必担心。那究竟哪种想法才是正确的呢?
专家表示,息肉是人体器官黏膜上长出的“多余的肉”,属于良性肿瘤,不疼不痒,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但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容易发展为癌症!
今天,可可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究竟哪些息肉一定要切除?
1肠息肉,发现应尽早切除
肠息肉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1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2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又称混合型腺瘤),这类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几乎9成大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
虽然从腺瘤到癌症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但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数目的增多,癌变几率也会增加,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性息肉约有半数会癌变。而且腺瘤结构中的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肠息肉易复发!通常肠息肉切除后半年到一年内应返院复查肠镜。如果风险高的息肉,则需在3个月内返院复查(具体随访时间视息肉大小及病理结果而定)。
3肠息肉症状隐秘,定期肠镜检查很重要很多结肠息肉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都是在肠镜检查时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因此经常被忽视。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排除息肉问题。
此外,若口唇周围、手掌或脚趾末端有黑色的色素沉着,可能预示肠息肉,医院做个检查。
2胆囊息肉,会辨“真假”
胆囊息肉,有真性和假性之分。
1假性胆囊息肉假性息肉也称为胆固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65%以上,基本没有恶变可能。多是因为胡吃海喝导致胆固醇分泌过多、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有可能会自己缩小,一般每隔1年复查即可。
2真性胆囊息肉真性息肉可分为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四种。
①不用担心会癌变的炎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0%,多是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合并刺激下形成的。可能会出现疼痛,但通常不会癌变。
②有潜在癌变风险的*腺肌瘤和腺瘤样增生,占胆囊息肉的25%,有3%~6%的癌变几率。
*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4%,它的癌变几率在30%左右。
若是查出这三种类型的胆囊息肉,最好还是尽快切除。
34个条件符合1个,均建议切除除了鉴别类型,若出现以下情况,也是建议进行切除的:
①单发息肉超过10mm就有癌变的风险;
②小于10mm,合并胆囊结石,带有慢性炎症比较明显的,风险也比较大;
③单发、无蒂息肉,且迅速长大;
④年龄大于50岁。
4胆囊息肉的可能表现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是没啥症状的,往往是在体检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少数人会觉得有些上腹部疼痛,有时可能还会牵扯右肩部一起痛,也有人有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感。
不过,息肉若是长在了胆囊颈部,就可能出现令人痛不欲生的胆绞痛,也可以考虑切除。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
3胃息肉,大多在胃镜下就可以切除了
胃息肉,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服药有关,基本不癌变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胃底腺息肉,直径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药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
2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