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ldquo肠rdquo计议
TUhjnbcbe - 2021/6/7 17:23:00

↓从“肠”计议↓

三年前的结肠息肉竟成了癌?

三年前,刘阿姨做肠镜检查时发现有结肠息肉,且病理报告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但她并没有在意,拒绝行切除术。

近日,刘阿姨因便秘再次来到青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做了肠镜和病理检查后,却得知竟然患上了“结肠癌”!

其实,像刘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研究表明,80%~90%的结直肠癌是从肠息肉慢慢演变而来的,肠息肉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发现并及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健康“肠”寿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局部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粘膜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内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多见。

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

2.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3.肠息肉病:家族性腺瘤病、黑斑息肉病等。

健康“肠”寿

引起结肠息肉的原因

结肠息肉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2.胆汁代谢紊乱;

3.遗传因素;

4.肠道炎性刺激;

5.基因异常;

6.肠道微生态失衡;

7.缺乏运动;

8.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健康“肠”寿

发现结肠息肉的金标准是结肠镜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息肉在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便血、排便困难等症状,这时一般很多都会发生癌变,失去内镜下手术机会,因此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以下人群需要行结肠镜检查筛查结肠息肉: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且年龄在40岁以上;

3.既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者阑尾切除者、慢性胆囊炎或者胆囊切除者、长期精神压抑。

健康“肠”寿

结肠镜下可直接切除息肉

在做结肠镜发现息肉时,符合切除标准的息肉通常会立刻切除,无需再次手术。手术医师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常用的镜下切除方法有:

1、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2、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健康“肠”寿

切除结肠息肉就一劳永逸了吗?

肠息肉切除术后很容易复发,而且复发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可能都不一样。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但也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建议在1~3年内复查;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

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

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

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4.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5.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6.息肉已局部癌变但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一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者,可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青医院消化内科

联系—

作者丨徐振(消化内科)

编辑丨魏青

审核丨李桂鹏、高凤霞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ldquo肠rdquo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