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男,汉族,江苏省武进县人,出生于年8月,医院退休,主任医师。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年参加民国*府全国中医师统一考试,考试及格。年参加医院针灸科工作,历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铁道医学院中医教研组副主任。年代表针灸治疗近视眼、聋哑研究小组参加上海市群英会。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灸法、针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兼组织部长,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上海针灸医疗中心顾问,铁道部卫生系统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委员,铁道部卫生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陈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陈耀堂,童年时,因父病误于医,愤而习医,从乡先辈丁甘仁先生,尽得其秘,名噪沪上。陈教授幼承家学,受父薰陶,乐操医业,在随父行医中深深体会到“医之所病病道少”之理,从此,探《灵枢》,问《甲乙》,孜孜不倦。终于悟出:临证治病,处方用药尚且不够,若能掌握针灸,岂不多了种治疗手段。正是存了这份意念,才决心投身祖国医学针灸领域的研究之中。陈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已40多个春秋,他以敏捷的思路,丰富的学识,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独特的经验,赢得了针灸同道的敬重,他善长辨证,取穴少而精当,主张以针灸为主,药物为辅,治愈大量患者,名扬沪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著作收载于《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现代针灸医案选》、《针灸疑难奇证医案荟萃》、《针灸临证指南》、《新编针灸学》等书中。
学术观点
施行针灸,勿忘辨证。情志致病,必取厥阴。脾胃为本,重视后天。一、施行针灸,勿忘辨证陈教授认为辨证论治,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二个内容,是认识疾病和解除疾病的过程,是中医治疗的特点,对针灸临床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倘若废弃辨证而施行针灸,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将会象瞎猫逮鼠那样,事倍功半。他将辨证论治思想贯穿于针灸临床的始终,使之每每在针灸临证时出奇制胜,取得良效。陈教授指出:在临床上遇到不同的疾病,只要症候相同,或病在同一经脉,便可用同样的方法选穴治疗,而同一病种,其症候相同,或病不在同一经脉上,其治疗选穴方法也就不同。譬如:落枕与急性腰扭伤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若它的疼痛部位均在督脉经上,都可用人中穴治疗;若在太阳经上,皆可取后溪穴治疗。又例:失眠,虽然同是不寐,但其有:“心脾血虚”、“心肾不交”、“胃不和”等不同的症候,在治疗选穴上亦有所不同。如心脾血虚取神门、三阴交;心肾不交取神门、太溪、灸涌泉;而胃不和卧不安者,取足三里、阴陵泉、内关等穴予以治疗。就辨证论治而言,在针灸临床上有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不同。辨经取穴是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为指导,根据经脉循行规律,进行辨经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辨证取穴是以脏象学说为基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通过四诊、八纲进行全面分析,归纳,然后选穴配方。因此,脏腑疾病到辨证取穴为主。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虽是两种方法,但在临床上又不能截然分开,对于某些疾病则应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互变,才可求得取效迅速,运用灵活。二、情志致病,必取厥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愁忧恐”也。情志不遂虽可影响到五脏六腑,但主要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喜怒是最易出现的情志病变。“喜伤心”、“怒伤肝”,心肝多为情志所伤。心肝两脏,归经皆为厥阴、手足厥阴经气相通,因此凡临床见到情志不和,或症在心、肝,兼有情志异常者,取厥阴经穴予以治疗。其中疏肝必取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与之相伍。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脏病取原。肝气郁结,太冲取以疏肝理气;肝血瘀滞,太冲取以化瘀消滞。内关为心包经络,通于三焦,三焦主气。厥阴主血,内关可兼施。内关又通于阴维,有宽胸理气之功。太冲、内关相配,可治疗多种疾病。如:厥阴头痛,乳痈,肝郁犯脾之泄泻、呕吐,肝胆湿热之胁痛等,多与情志有关。三、脾胃为本,重视后天“夫精者,身之本也”、“肾主藏精”为人的先天之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为人后天之本。精者,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为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和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中;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生化而得。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全仗于先天之精的煦蒸。在临床上,应多注重补益人体的后天。陈教授认为,人之生,先天之精已成,而后天之本当善调之。饮食入胃,脾胃健运,则水谷得化,精微得输,五脏得养,人体得充。即所谓“胃气壮,五脏六腑之气皆壮也”,故对一些体弱,消瘦失眠等属气血生化乏源,精微不足,无以充养者,多以脾胃入手。尤其当患者年逾不惑之时,人随时日而年长,体力则随之耗散,当充其后天,生其气血,调其阴阳。对消化系统疾患不仅从脾胃两经论治,又对某些长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患者,亦重视调理脾胃。因为脾胃健运,生化有源,气血旺盛,则诸疾痊愈有望。真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证治经验
一、针灸并用,消症化症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生殖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属祖国医学“症瘕”、“积聚”范畴。(一)临床表现本病可无任何不适,多数患者有月经改变,表现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可产生压迫症状,视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不同可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甚至排便困难等。(二)辨证分型按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于本病的辨证大致分为两大类,实者为肝郁,即肝气郁结,血行受阻,久成症瘕;虚者为气虚,即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瘀阻,久成症瘕。1.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血块,色为紫暗,平素烦躁易怒,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或舌边有瘀点,脉弦。2.气滞血瘀型:除一般临床表现外,可兼见经行淋漓,迁延难净。大多病已多年,伴神疲乏力,易感冒。面色无华,舌质淡,或边有瘀斑,脉细涩。(三)治疗方法1.针灸(1)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虚血滞型加取阴陵泉、血海。(2)操作:视患者胖瘦程度不同取0.32mm×40mm~50mm的毫针,先针腹部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温针灸2壮。下肢穴位进行得气后亦留针20分钟。(3)疗程: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中药:(1)气滞血瘀型: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处方:自拟方炒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水蛭、虻虫、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2)气虚血滞型:治则:益气行血、活血消滞处方:自拟方生*芪、炒白术、炒*参、当归、川芎、红花、三棱、莪术、菝葜、石见穿、两面针、丹参、生麦芽、白花蛇舌草等。(四)按语治疗时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人体强壮要穴,具有调理冲任,扶正祛邪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均是治疗女子宫腔疾患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本穴能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又能起到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具有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具有疏肝调经之效。气虚血瘀型加取阴陵泉、血海,有健脾益气,统摄血液之功。腹部穴位用温针灸,能加强活血祛瘀的效用。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症瘕积聚之效。二、面部围刺,祛除色斑*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一)辨证分型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面尘”等范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1.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经前乳房胀痛或经临腹痛,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白质暗红或舌边有紫瘀斑,脉弦。2.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夜寐不安,经行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二)治疗方法1.针刺(1)取穴:局部皮损处,合谷,三阴交。气滞血瘀型加取蠡沟;气血不足型加取足三里。(2)操作:视皮损部位大小取0.30mm×25mm的毫针10-20根不等。用围刺的方法从皮损的外围向中心横刺,余穴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均留针20分钟。(3)疗程:每星期1-2次,10次为1个疗程。2.中药:(1)气滞血瘀型治则:理气祛瘀处方:自拟方柴胡、青皮、陈皮、广郁金、三棱、莪术、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丹参、生麦芽等。若便秘者加生大*,热甚、面红者加丹皮、桑白皮等。(2)气血不足型治则:补益气血处方:自拟方生*芪、*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红花、生麦芽等。若食欲不振,纳呆,苔腻者,去*参加姜半夏、川厚朴、陈皮等。对不愿接受中药治疗及因特殊情况无法保证按时服药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三)按语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如气血不足,治宜补益气血;如气滞血瘀,治宜理气祛瘀。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着手,可改善局部气血循行,达到根治本病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细胞再生能力,促进色素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古人云:“面口合谷收”。即为此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的交会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经气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型加取的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的作用。在针刺的同时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色斑之效。三、行额三针,宣通鼻窍过敏性鼻炎亦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指变应原作用于鼻腔粘膜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临床上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是常见而又多发的鼻病,约占鼻病的40%。其过敏原主要是吸入物、冷、热、日光等。本病属祖国医学“鼻鼽”范畴,或称“鼽嚏”。(一)辨证分型本病主要由于肺脾气虚,腠理不固,风寒易袭,上扰鼻窍;肺肾虚弱,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寒水上泛。1.肺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倦怠懒言,气短,纳呆,腹胀,苔薄白质淡,边有齿印。脉濡。2.肺肾两虚:除一般症状外,兼见气短,自汗,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白润质淡红,脉沉细。(二)治疗方法1.取穴:主穴为额三针。配穴取迎香、上星、合谷。兼有阳虚者加大椎;风寒侵袭者加风池;肺脾两虚者加太渊、太白;肺肾两虚者加太渊、太溪。2.额三针定位:两眉中点分别向额上0.5寸、1寸、1.5寸处所引的三条水平线。3.操作:取0.38mm×50mm~75mm的毫针3根,针尖分别从额上平行线的一方与皮肤成10度夹角进针,向另一方透刺。再取0.35mm×40mm的毫针8~10根针刺配穴,进针得气后,均留针15~20分钟。(三)按语额三针为经验有效穴,针刺后使患者感到酸胀,即令鼻窍通利,眼目清新。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本穴又位于鼻旁,针刺能起到宣肺通窍的作用。合谷穴亦为大肠经穴,医古籍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其意是指本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因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通过面颊交叉于人中,分布在鼻孔两侧,故而针合谷有此功效。上星穴属督脉经,督脉主一身之阳,针刺本穴能温阳而通窍。四、远道以穴,治腰扭伤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因劳作闪仆或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扭转、牵拉损伤所致。以伤后骤发剧烈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的临床表现。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部软组织损伤都可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经脉不通。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以辨经远道取穴方法治疗本病,在疗效方面较临床常见的局部取穴法有了明显的提高。(一)辨经分型病在足太阳经:多为骶棘肌与腰背筋膜损伤,病在脊柱两侧,属足太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一侧腰痛,俯仰、转侧不利。检查时可在腰椎横突间或腰椎外侧骶棘肌处有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紧张。病在督脉经:多为棘间韧带损伤,病在正中,属督脉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椎棘突间疼痛,患者俯仰不利,坐卧、行动均感困难。检查时在棘间韧带处有压痛。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多为骶棘肌及臀大肌损伤,属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经脉所过。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在患侧脊柱外侧,连及臀部及大腿,患者转侧、俯仰及步行均感不利。检查时可在一侧的骶棘肌及臀大肌处有压痛。(二)治疗方法1.取穴:病在足太阳经,取后溪穴;病在督脉经,取人中穴;病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二经,取腰痛穴。2.腰痛穴定位: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3.操作:取0.35mm×25mm~40mm的毫针1~2根,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并间隙运针1~2次。视患者情况,若局部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有牵掣痛,可在局部痛点针刺,得气后立即起针,并拔上火罐,留罐5分钟。(三)按语若病在督脉经,故循经取用督脉经的人中穴,以疏通督脉经气。若病在足太阳经则循经取用手太阳经的后溪穴,功在疏通太阳经气。若病在足太阳涉及足少阳经脉者,即取腰痛穴,此穴为经验穴,在手针中称之为腰腿点,可疏通太阳、少阳二经气。在此同时因针刺在远道,患者活动局部,使局部气血运行畅通,紧张的筋脉松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对于远道取穴后局部仍遗留不适者,加刺局部痛点,得气不留针,起针后拔罐5分钟,可使局部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医案
案一、王××,女,36岁,工人
初诊:年3月2日。右上臂阵发性抽痛一月。活动尚可,否认外伤史。检查:肩关节活动正常,右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有压痛,局部无红肿。证属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诊断:痹证。治拟疏通经脉,行气活血。取穴:左三间,并嘱患者活动右上臂。当即疼痛消失。留针15分钟观察,未发生抽痛。次日来诊,抽痛未再发作。
按: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则以辨经远道取穴为主,针在远道,即取同一经脉上的远道穴位,一则可疏通受累经脉之气,行气活血,再则又便于患者活动病变部位,可加强局部经脉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案二、陈×,男,42岁
初诊:年4月6日。失眠两周。平素体弱多病,突然得知其父患有绝症后整夜不寐,目不交睫,伴耳鸣,心悸,口干,舌质红、尖破碎,脉细数等。辨证为:素体肾虚,因家有不幸而致心阳上亢,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致心肾不交,心阳独亢,心火上炎,以致不寐。诊断:不寐。治拟降心火,补肾阴。取穴:太溪、神门、灸涌泉。
按:取肾经原穴太溪以滋养肾阴,又取心经原穴神门以降心火,使肾阴充而上济于心,心阳降而下交于肾,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复灸肾经井穴涌泉,以壮水潜阳,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也。
案三、丁××,女,66岁
初诊:年9月2日。舌尖有瘀块六年。无痛,不受饮食影响。检查:质硬,不活动,突出于舌体,大小约0.6cm×0.6cm2。证属心血瘀阻。诊断:舌尖海绵状血管瘤。治拟活血化瘀。取穴:神门、内关。
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选用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络穴内关,后又考虑血瘀与肝的疏泄功能,诊时加用了肝经原穴太冲。共针11次,硬结消失而告痊愈。
案四、邱××,女,51岁
初诊:年4月6日。足背疼痛半年。半年来醒后两足背第1-2趾间抽痛,并沿足厥阴经上行至乳下期门穴处:每晚痛作3~4次,须跪仆于地,待其自行缓解,严重影响睡眠。患者经断半年,平素烦燥,胁胀,苔薄*,舌边有紫瘀点,脉弦细。辨证当为肝失疏泄,肝血瘀阻,经脉失于通畅,不通则痛。诊断:痹证。治拟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取穴:太冲、期门、阳陵泉。
按:本病为肝失疏泄,又知其病循肝经而作,既为辨证又为辨经依据,当辨经与辨证同参,病在肝而从肝治,取肝经太冲、期门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再取胆经之合,筋会阳陵泉以疏肝利胆,舒筋止痛。由于辨证论治的正确,诊治2次后抽痛既减轻,每晚仅作1次,共治5次后,诸症皆除。
案五、刘××,男,60岁
初诊:年5月12日。大腹胀满已半年余,烦燥多恶梦,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体重剧降,苔薄*,脉弦细。证属心情抑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诊断:腹胀。治拟疏肝健脾。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二诊:腹胀缓解,但仍纳呆,睡眠欠佳,有恶梦,加取内关。四诊:三诊后胃纳转佳,睡眠安宁,恶梦未作,去内关、太冲。续针10次。
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厥阴肝经之穴,取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腹胀虽轻,但效不显。二诊时加以内关、阴陵泉。内关为手厥阴之经,手足厥阴经气相通,与太冲穴同在厥阴,配伍应用以增强疏肝解郁,宽胸理气之功,即针后腹胀自除。
案六、姚××,女,48岁
初诊:年6月9日。失眠7年余。每晚仅能入睡2~3小时。平素心悸,纳食无味,四肢乏力,苔薄质淡,脉细软无力。证属心脾两虚。诊断:不寐。治重健脾胃,生气血,兼以安神。取穴:足三里、三阴交、神门。
按:因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气血生化无源。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无以养心,神不安则不思睡,因此取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及手少阴心经之神门穴来健脾养心,辅助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来助三阴交之健脾之力,使气血生化有源。诊治3次后,患者可睡5小时左右,针5次后已能入睡6~7小时,余症渐退。针10次后痊愈。
案七、周××,男,44岁
初诊:年7月8日。咽喉有干燥毛糙感,伴梗阻已近5月。晨起较轻,至午后增剧。五官科拟为慢性咽喉炎。曾服用中西药以及针灸治疗未效。检查:两侧咽壁充血(++),舌质偏干而少津,脉细数。证属病久阴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失其输布之功。诊断:慢性咽喉炎。治拟益肺、清热、养阴。取穴:天容、列缺、太溪。
按:取天容以清咽喉之热,取列缺以益肺清热、助肺输布之功。取太溪穴,并遵《内经》“阴刺”法,行九六补法,以激发少阴经气,发挥益肾养阴的作用。施术时,患者当即感到咽部津液溢出,咽喉滋润,干燥毛糙感明显好转。本例共治8次而愈。因此正确选用针灸补泻手法,确实能够提高针刺疗效,特别是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更为突出。
案八、陈××,女,43岁
初诊:年7月。发现患子宫肌瘤已3年。经外院服用活血化瘀药2年,肿瘤未见缩小。平素经行量多,神疲乏力,经常感冒,面色(白光)白。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为6.7cm×7.0cm×7.2cn,肌瘤大小为6.8cm×4.8cm×5.6cm。苔薄白,质淡,脉细涩。证属气虚血滞。诊断:子宫肌瘤。治拟益气活血,活血消滞。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腹部穴位温针灸2壮。佐以内服中病:生*芪20g炒*参15g炒白术20g当归12g川芎12g丹参15g菝葜30g石见穿30g两面针30g三棱12g莪术12g生麦芽12g白花蛇舌草30g
按:嘱每周治疗2次,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嘱B超复查示:子宫大小为4.6cm×4.6cm×5.0cm,肌瘤大小为4.4cm×4.3cm×4.0cm。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转佳,感冒现象明显减少,经期准时,经量减少,面色转为红润。
案九、周××,女,38岁
初诊:年9月。上月经行长达二十余日,淋沥不净,平素经行量中等,夹血块,色深红,经期长而难净,经前伴乳房胀痛。检查:B超示:子宫大小为4.6cm×4.6cm×6.0cm,肌瘤大小为2.5cm×3.5cm。苔薄白,质暗红,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诊断:子宫肌瘤,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取穴:关元、提托、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蠡沟。腹部穴位温针灸2壮,并佐以内服中药:炒柴胡、广郁金(各)12g青皮6g赤芍12g当归12g川芎12g红花6g菝葜30g石见穿30g两面针30g三棱12g莪术12g生麦芽12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6g水蛭6g
按:依上法治疗10次后经行5日已净,血块减少,色泽红,苔脉同前。续治达3个疗程后,经行准时,3~5日即净。苔薄白,质淡红,脉如常。唯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为4.0cm×4.0cm×4.9cm,宫内回声均匀,提示:子宫内未见明显肿瘤。半年后随访,结论同上。
案十、胡××,女,38岁
初诊:年9月。因面部色素沉着一年余而就诊。面部色斑对称分布于两侧颧颊部呈片状,色呈*褐,表面光滑,边界尚清。平素时感神疲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苔薄白,质淡,脉细。证属气血不足。诊断:*褐斑。治宜补益气血。取穴:行面部围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处方为生*芪30g炒*参15g炒白术30g茯苓10g炒赤芍12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红花6g生麦芽12g
按:以上法治疗至四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变淡,苔脉如常。再行巩固治疗2次,并随访3月,未见复发。
案十一、卞××,女,31岁
初诊:年3月。面部色素沉着三年,颜色加深半年。夏季日晒后色斑加深,冬季则稍淡。色斑对称分布于颧颊部,并累及下颌,相互融合成片,形似“蝴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色呈*褐,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经行色深,夹血块,苔薄白,质暗红,脉弦。证属气滞血瘀。诊断:*褐斑。治宜理气祛瘀。取穴:面部围刺、合谷、三阴交、蠡沟。佐以内服中药:炒柴胡6g广郁金9g青皮、陈皮各6g三棱12g莪术12g红花6g当归12g川芎12g炒赤芍12g生麦芽12g
按:依上法治疗至六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变深呈淡褐色,范围缩小,下颌部色斑已消失,苔脉同上。继续治疗至10诊时,患者面部色斑已完全消退,苔脉如常,再巩固治疗1次。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案十二、居××,女,32岁
初诊:年5月。患者自幼易感冒,咳嗽,鼻塞常作。每次愈后仍鼻窍不利,并逐年加重,伴有阵发性鼻痒,遇风寒则喷嚏频作,畏塞、纳呆、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濡。证属肺脾两虚,腠理不固,风寒侵袭,上扰清窍。诊断:过敏性鼻炎。治宜健脾益气,宣肺通窍。取穴:额三针、上星、风池、迎香、合谷、太渊、太白。
按:针后鼻窍立即通畅,嗅觉恢复正常,但翌日鼻塞又显,程度较前减轻。依上法续治,三诊时鼻窍已通,遇寒偶有喷嚏,胃纳转佳,大便正常。仍循上法,八诊后症状完全消失。
医话
一、围刺配合循经取穴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的“蛇丹”、“缠腰火丹”,系湿热郁于肝胆,气血瘀滞,经脉受阻,复因外感风热而诱发。由于带状疱疹的炎性反应侵及相应神经节段,因而疼痛剧烈,每随神经同节段水平的肋间神经放射至胸胁部。我们应用“围刺”配合循经取穴治疗。针刺方法:围刺即在疱疹周围外开二分处,向皮下透刺;少阳经取支沟、阳陵泉,兼及阳明经者加足三里,兼及太阳经者加委中。循经取穴的止痛效果优于局部围刺,而局部围刺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结痂愈合的效果优于循经取穴。因此,这二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疗效更佳。二、针灸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成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在中医学中属于“症瘕”、“积聚”范畴:它的发生可由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致气血瘀阻而逐渐形成。陈老师以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偏小最多的达2.4平方厘米,最小的亦有0.8平方厘米,其余偏小均在1平方厘米。临床症状均见改善或消失。尚未见肌瘤有增大的病例,可见针灸结合中药对本病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属气虚不能行血,而致血瘀成聚。故治宜益气行血,祛瘀散聚。所取之穴,关元为任脉经之穴,同时又是强壮要穴,针刺之能起到调整冲任,扶正祛瘀的作用。提托、子宫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子宫腔疾病的经验之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其有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及强壮保健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能调整肝、脾、肾三脏的经气。内服益气活血中草药,针药并施,起到明显的“消瘤”效果。针刺对性激素有明显影响,因此针刺对子宫肌瘤的效果,可能是有性激素调节机制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具体机制尚未分明。还有待于不断地收集病例,加以分析,总结,研究。三、针刺治疗*褐斑*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额、鼻和口的周围,皮损为*褐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有时可相互融合成糊蝶状,称又有“蝴蝶斑”之称。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黧黑斑”、“黧黑斑”、“面尘”等范畴。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以针刺为主,佐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辨证分型(一)气滞血瘀型:除面部皮损外,或伴有经前乳房腹痛或经临腹痛、经行不畅,或夹有血块。平素烦燥易怒,苔薄质暗红或舌边瘀斑。(二)气血不足型:除面部皮损外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经行量少色淡。苔薄白质淡,脉濡。治疗方法(一)针刺1.工具:取32号1寸毫针,视皮损大小,取3~5根或5~10根不等。2.取穴:局部皮损处。临床加减:属气滞血瘀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蠡沟穴。属气血不足型加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3.操作:用围刺的方法,视皮损的外周2~3分处向中心横刺0.5~0.8寸,留针20分钟左右。4.疗程: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二)处方1.气滞血瘀型治宜:理气祛瘀处方:炒柴胡、青皮、广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白芍、丹参、当归、川芎、生麦芽、熟麦芽、焦肉楂。2.气血不足型治宜:补益气血处方:生*芪、*参、白术、淮山药、茯苓、赤芍白芍、川芎、制首乌、六神曲、生麦芽、熟麦芽、焦山楂。若苔腻食欲不振则去*参加姜半夏、川厚朴。疗效标准与结果(一)疗效标准痊愈:色素基本退尽或仅有隐约可见的色素斑,皮损消失90%~%。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有效:色素有一定程度变淡,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无明显改变。(二)结果经3个疗程的治疗结果,痊愈6例,有效11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其中最短者治疗8次,最长者为3个疗程。讨论关于本病的病因及病理。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内分泌失调、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患有女性生殖器疾患等因素有关。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所致,*体酮也可能促使色素沉着的发展。祖国医学对*褐斑的辨证:大多认为与肝郁气滞、阴亏血燥、脾肾不足有关。陈老师按照中医理论来分析,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阻于络脉;第二类为后天失调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面。在治疗上,从调整脏腑气血失调着手,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改善局部,达到根治本病目的。采用局部与辨经远道取穴相结合。局部围刺可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再生,促进色素沉着的消退。合谷穴为治疗面口疾患的要穴。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交会穴,针刺此穴能起到调整肝、脾、肾三脏的经气。蠡沟为足厥阴肝经之络,有疏肝调经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除能调整脾胃功能,充实后天外,还有强壮保健的作用。佐以内服中药,共奏调整脏腑气血,消除面部色斑之效。一、针刺听会,即刻平喘1.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2.主治:支气管哮喘。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刺双侧听会穴,直刺0.5~0.8寸,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间隙运针1~2次。二、爪刺乳根,消除乳疾1.定位: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上。2.主治:乳腺增生症、溢乳症。3.操作:取0.38mm×40~50mm毫针1根,平刺乳根穴,进针深度为1~1.5寸,得气后将针稍退出,再向左、右两侧斜刺,形如鸡爪,即《内经》刺法中的“合谷刺”,并留针15分钟。三、针对应点,疗四肢痛1.定位:痛在上肢者,其对应点即在同侧下肢;痛在下肢者,其对应点即在同侧上肢。2.主治:四肢痛症。3.操作:取0.35~0.38mm×40~50mm毫针1至数根,在对应点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四、针三突穴,利咽开音1.定位:天突:胸骨上窝正中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水突:人迎穴至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2.主治:声音嘶哑。3.操作:取0.35mm×40mm毫针5根,先针天突穴,进针后沿胸骨柄后缘平刺,再针双侧扶突、水突穴,均留针15分钟,在留针期间配刺合谷穴,并间隙运针。五、针胸腔区,宽胸养心1.定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cm直线。2.主治:心肌炎后遗症所致的胸闷、早搏等。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双侧胸腔区,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间隙捻转运针1-2次。六、针刺安眠,宁心安神1.定位:翳风穴与翳明穴之间。2.主治:失眠。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2根,针刺双侧安眠,得气后留针15分钟。七、针灸脐下,理气通便1.定位:脐下3分。2.主治:便秘。3.操作:取0.35mm×40mm毫针1根,进针后留针15分钟并温针灸2壮。八、针灸局部,治疗冻疮1.定位:病变的部位。2.主治:冻疮3.操作:取0.35mm×25mm毫针1至数根,在冻疮部位的中心处,直刺1针至基底部,然后温针灸2壮。若冻疮已溃破,则在溃破处上方循经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15分钟,在冻疮溃破处则用艾条熏灸。九、中脘梁门,专治胃病1.定位:中脘:脐上4寸,在前正中线上;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主治:胃病。3.操作:取0.38mm×40mm毫针数根,先针中脘、梁门留针15分钟,期间温针灸1壮。再配合针刺足三里穴,亦留针。兼见积食不消者加取建里穴;伴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伴便秘者加脐下3分;胃酸过多或胆汁返流者,则去足三里加上巨虚、阳陵泉。兼见恶心泛吐者加内关;兼见胃脘痛连及胁肋者加取期门;腹胀者加取阴陵泉。胃脘痛剧烈者,加取头针胃区。十、围刺疱疹,再取少阳1.定位:围刺:在疱疹外围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阳陵泉: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2.主治:带状疱疹。3.操作:取0.32mm×40mm毫针数根,在疱疹外周1-2分处向疱疹中心皮下围刺,一般少则3针,多则5针,并针刺疱疹相应夹脊穴,再针同侧少阳经穴支沟、阳陵泉,待得气后留针15分钟,并在此期间运转1~2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