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
TUhjnbcbe - 2021/6/20 14:10:00
怎么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506377.html

作者:陈泉峰医院主任医师

本文由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随着内镜和超声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临床上息肉病的发现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拿到发现息肉的检查报告单,一脸惊恐,不知所措,部分临床医生对此也认识不足,本文队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做一系统介绍,希冀对大家提高本病的认识有所帮助。

息肉是一种从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达空腔器管内部的突起样病变的统称。息肉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为其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肠腔内的称为“肠息肉”,以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某某器官多发性息肉"。

1.鼻息肉

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为鼻部常见病,好发于成年人,儿童极少发生。可为单发性或为多发性,多见于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双侧多发多见,单侧较少。

以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常见表现,伴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一般不会恶变。

对于鼻息肉的治疗,小息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生长,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2.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是发生于声带固有层浅层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喉炎。引起慢性喉炎的各种病因,均可引起声带息肉。喉镜检查可以做出临床诊断。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声音嘶哑。

治疗包括:适当声带休息,纠正不良的发声习惯,药物及手术疗法,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

3.消化道息肉

食管、胃、肠道、肛门均可见息肉的发生。

1)食管息肉

食管息肉属食管良性肿瘤中的上皮性肿瘤,但食管息肉与食管癌有本质的区别,食管息肉若未及时治疗,有恶变成食管癌的可能。食管息肉可发生于食管任何部位,但大部分发生于颈段食管,以环咽肌附近最多见。

食管息肉生长缓慢,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可发生溃疡出血、堵塞食管腔或发生恶变,个别患者的食管息肉在呕吐到口腔后不能还纳食管内会突然堵塞咽喉部,致使患者窒息。

食管息肉治疗一般采取内镜圈套,术后可以完全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食管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

2)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呕血则较为少见。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3)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而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比较少见。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多发,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

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乳头状腺瘤及遗传性息肉病。遗传性息肉病包括:

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着,以小肠息肉为主,约30%的病人有结直肠息肉,息肉的性质为错构瘤性息肉。

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此病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综合征: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加德纳综合征),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综合征)。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病人可有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不同的临床表现。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肠道息肉治疗一般要根据息肉的部位、性质、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及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①小息肉行结肠镜检查是予以摘除并送病检;直径大于2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采用结肠镜下分块切除;直径大于2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切除。

②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浸润性癌,应按照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疗,最终可发生癌变,因此应尽可能在青春期内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是结肠、直肠中上段切除,下段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肛管吻合术。

④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发并散在,胃多发性肠道错构瘤,一般不癌变,难以全部切除。无症状可做随访观察,若有症状可行息肉切除术或肠段切除术。

⑤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者,无需特殊治疗。

4)肛门息肉

肛门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蒂的大部分是肠黏膜由于肠蠕动或粪便牵拉延长所致。肛门息肉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少数可恶变。肛门息肉单发性居多,多发性的占少数。

临床表现可见:无痛性便血;直肠脱垂;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肛门息肉多需手术治疗,手术后息肉标本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部分患者有切除后有复发可能,需多次手术。

4.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

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涉及到对良恶性的判定,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没有必要手术。有明显下列恶变危险因素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①一般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往往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

②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③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

④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者,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存在结石的胆囊息肉患者胆囊癌变危险性增加。

⑤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容易出现伴随的临床症状。上腹部闷胀不适,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

5.子宫及宫颈息肉

1)子宫息肉

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病,从广义上讲是指所有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壁的肿物,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恶性息肉等。多属良性,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引起月经增多、白带异常、阴道出血、子宫增大、疼痛等。宫腔镜检查可见息肉大小多少不一、蒂长短不等,是妇科常见的一种宫腔内病变。其中以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

临床表现可见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白带增多、白带带血丝,接触出血,子宫异常出血,不孕与流产,若息肉发生溃疡、感染、坏死,可产生血性或脓性白带。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2)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宫颈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来源于宫颈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种来自宫颈阴道部分的息肉。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cm以下。

较小的息肉可无症状,只是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如: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接触出血,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不正常白带,部分患者平时可有*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未婚的患者因发现较晚,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宫颈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性(<1%),一经确诊应行息肉摘除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3)阴道壁息肉

阴道壁息肉多是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缝合处出现的肉芽组织性息肉,实质上是伤口修复过程中的产物。

阴道壁息肉通常无症状,阴道可有少量流血或接触性出血。常在手术后随访检查中,发现位于阴道顶端缝合线上,常呈米粒大红色肿物,触之可引起少量流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摘除的息肉应送病理检查。

6.膀胱及尿道息肉

1)膀胱息肉

膀胱息肉,通常情况下没有症状出现,当息肉发生溃烂、出血时可导致膀胱刺激症状,常反复发作不愈,此时超声或膀胱镜检查往往发现是膀胱息肉。

如果息肉只有几毫米的话,可暂时不做手术,先给予抗感染的药物。但膀胱息肉有时与膀胱癌较难鉴别,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行手术治疗,将肿物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2)尿道息肉

尿道息肉男女均可见到,是发生于尿道的一种良性肿瘤,可为先天性,也可为长期炎性刺激所致。在尿道口部位,肉眼可见,尿道深部的尿道镜可见(多为男性)。

女性尿道息肉在中老年妇女中较为常见,尿道息肉常影响排尿功能,产生尿频及排尿困难,有时可发生血尿,同时还可继发尿路感染,会有局部的疼痛出血,以及在排尿时的烧灼痛感等。

男性尿道息肉可在婴幼儿发现,亦可见于青、中年。或为细长、有蒂的孤立息肉,或呈无蒂的绒毛状、乳头状息肉。一般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下。有蒂息肉受尿流冲击后,可阻塞尿道腔,出现排尿障碍,尿道息肉可以出血而致血尿和血精。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多数采用雌激素软膏外用效果良好;长期不愈者,可采用电灼、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并病检。切除术后注意随访复查。

参考文献

[1]*会,李俊杰.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摘,,18(86):-.

[2]王雪萍,张黎明,任庆涛.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癌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52(05):36-38.

[3]林桂河,张婷.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0(31):-.

[4]郑亚民,姚贵宾,王悦华,李非.胆囊息肉癌变风险分析和临床处理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47(08):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文盘点临床上常见的息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