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
TUhjnbcbe - 2021/6/24 16:24:00
白癜风容易治吗 http://m.39.net/pf/a_5683025.html

病理学

名解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发展演进过程及结局转归的基础医学课程。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的损伤

1、适应(adap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应答。适应在形态上可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萎缩常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和重量减轻。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增生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肥大(hypertrophy)细胞体积的增大。组织、器官的肥大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5、化生(metaplasia)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由另一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分化成熟细胞所代替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水样变性(hydrophicdegeneration)指细胞内水分增多,导致细胞肿胀,亦称细胞水肿。

8、气球样变光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因水分增多呈透明状,淡染,也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严重的水样变性细胞核染色变淡,整个细胞膨大,变圆如气球状,称为气球样变。

9、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除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包括肝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肾脂肪变性。

10、虎斑心(tigroidheart)由于机体慢性酒精中*或缺氧等原因,导致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肌纤维弹性降低,心室扩张,肥大,呈局灶性或弥漫性*褐色,切面浑浊,结构不清。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周围,在红褐色(心肌纤维)的背景上出现灰*色(心肌脂肪变性)条纹或斑块,状似虎斑,故称“虎斑心”,脂肪变性的*色条纹与未受累的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

11、玻璃样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又称透明变性,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常发生在结蹄组织和血管壁,有时也发生于细胞内。

12、黏液样变性(mucoiddegeneration)细胞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物质的聚集称为黏液样变性。

13、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al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存在有固体钙盐的沉积。HE染色切片中,钙盐呈蓝色小颗粒状物或大的蓝染团块。包括营养不良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4、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异常蓄积。内源性色素是体内生成的,如含铁血*素、黑色素、脂褐素和胆红素;外源性色素是指由肺吸入或文身注入体内的色素。

15、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着称为淀粉样变性。HE染色的切片中,淀粉样物质为淡粉色;刚果红染色,淀粉样物质呈桃红色。

16、心力衰竭细胞(heartfailurecells)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7、脂褐素(lipofusin)是一种*褐色的内源性*素,它是由于胞浆中的自噬溶酶体内的细胞器碎片不能被酶消化而形成的残余体。

18、细胞死亡(celldeath)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出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变化,细胞生命活动完全停止。

19、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necrosis)组织和细胞坏死后水分减少,蛋白质发生凝固,呈灰白色、干燥的凝固状态,原有组织细胞的轮廓仍然保留。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20、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necrosis)有些组织坏死后经酶解作用转变为液体状态,并在局部形成液化囊腔。主要发生在蛋白质含量少、水分和磷脂丰富的器官,如脑、脊髓,或者坏死区的蛋白酶产生多。

21、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主要见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坏死,因坏死组织肉眼上呈淡*色,质软,细腻,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22、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23、脂肪坏死(fatnecrosis)可分为酶解性和外伤性两种。酶解性脂肪坏死多见于急性胰腺炎,由于胰腺组织受损,外溢的胰液中所含的脂肪酶被激活,使胰腺组织及其周围的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和钙结合后形成钙皂。

24、坏疽(gangrene)大片的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的感染而形成的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的坏死。

25、干性坏疽(drygangrene)多见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患者的肢体末端。因动脉闭塞,静脉回流正常,故坏死组织水分少,加之体表水分易于蒸发,使病变部位干燥皱缩,呈黑褐色。由于坏死边缘发生炎症,使其与周围健康组织间形成明显的分界。干性坏疽腐败程度较轻,发展缓慢,对机体危害较小。

26、湿性坏疽(wetgangrene)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如肺、肠和子宫等,也可见于严重淤血水肿的肢体。由于坏死组织中水分含量多,腐败菌易于繁殖,局部坏死组织明显肿胀,呈暗绿色或污黑色,恶臭,分界不清;引起全身中*,中*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危害极大。

27、气性坏疽(gasgangrene)为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深部组织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感染。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内含有大量气泡,压之有“捻发”音。发展迅速,中*症状严重,预后极差,需进行紧急处理。

28、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周围组织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长入,取代坏死组织,最后形成瘢痕。这种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血栓的过程称为机化。

29、细胞凋亡(apoptosis)指活细胞内细胞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在内外环境因素诱导下激活细胞内预先存在的死亡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主动中止生命过程。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30、修复(repair)当组织和细胞因各种原因导致缺损后,机体对其形成的缺损通过各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包括再生性修复、纤维性修复。

31、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是增生旺盛的新生幼稚结蹄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32、瘢痕组织(scar)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蹄组织。

33、再生(regeneration)损伤组织、细胞由同类型细胞增生取代和修复的过程。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4、充血(hyperemia)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血充血两种类型。

35、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

36、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37、肺褐色硬化(brownindurationoflung)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蹄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38、槟榔肝(nutmeg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39、出血(hemorrhage)血液从心脏或血管内溢出。溢出的血液进入体腔和组织内为内出血;血液流出到体外为外出血

40、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41、再通(recanalization)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血栓内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被覆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在被阻塞的血管内重建血流,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4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3、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44、脂肪栓塞(fatembolism)循环的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于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45、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embolism)是由于羊水及其内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病势凶险的产科并发症,临床上较少见,但死亡率较高。病因多为子宫收缩过强或呈强直性,宫内压力高,在胎膜破裂或破裂后不久,羊水由裂伤的子宫颈内膜静脉进入母体血循环所致。

46、咯血(hemoptysis)肺和支气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呼吸道出血

47、呕血(hematemesis)消化道出血(胃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48、梗死(infarction)局部组织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49、白色血栓(palethrombus)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50、红色血栓(redthrombus)为阻塞性血栓,主要见于静脉。

51、贫血性梗死(anemicinfarct)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由于组织的致密性限制了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

5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infarct)发生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结构疏松伴严重淤血的情况下,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血液,故称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包括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

53、败血性梗死(septicinfarct)当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时,则发生败血性梗死。

第四章炎症

54、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具有减轻机体受损程度,限制损伤因子在体内扩散和对损伤组织进行修复的作用。

55、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改变统称变质

56、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或抵达体表、黏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57、增生(proliferation)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

58、白细胞渗出(leukocyteextravasation)白细胞经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渗出的白细胞也称为炎性细胞

59、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沿着炎症区域的化学刺激物浓度梯度做定向移动

60、趋化因子(chemotacticagent)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61、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又称化学介质,是参与并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因子,这些因子具有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渗出的功能,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62、变质性炎(alterativeinflammation)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而渗出和增生性改变比较轻微的炎症

63、渗出性炎(exudativeinflammation)是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的炎症

64、浆液性炎(serousinflammation)是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

65、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inflammation)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可形成一层覆盖于黏膜表面的灰白色膜状物(假膜),故又称“假膜性炎”

66、绒毛心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包膜表面,故称为“绒毛心”

67、化脓性炎(purulentinflammation)是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特征的炎症

68、纤维素性炎(fibrinousinflammation)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病变,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

69、脓液(pus)化脓使炎症灶内中性粒细胞崩解后释放的溶酶体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所形成的液状物称为脓液

70、脓肿(abscess)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腔)

71、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是指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和阑尾等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基质崩解;还能分泌链激酶,可溶解纤维素,故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向周围蔓延扩散,表现为组织高度水肿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散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组织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坏死和溶解。

72、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inflammation)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炎。

73、肉芽肿(granuloma)是由巨噬细胞局限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74、异物性肉芽肿(foreginbodygranuloma)是指由于外科缝线、粉石、滑石粉、木刺等异物引起的肉芽肿。病变以异物为中心,周围有多量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包绕,形成结节状病灶。

75、调理素(opsonin)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蛋白质,主要是免疫球蛋白IgG的Fc片段,补体C3b及其非活化型C3bi、凝集素。

第五章肿瘤

76、肿瘤(tumor,neoplasm)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77、异型性(atypia)指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78、肿瘤血管形成(tumorangiogenesis)肿瘤在机体内诱导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称为肿瘤血管形成。

79、直接蔓延(directspread)指恶性肿瘤随着不断长大,常常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浸润,破坏邻近的器官或组织,并继续生长。

80、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81、肿瘤的异质性(tumorheterogeneity)同一肿瘤由具有不同基因型和生物学表型的瘤细胞亚群所组成,在形态结构、基因表达、染色体核型、生物化学特性、免疫原性、细胞表面标记、生物学行为包括转移潜能以及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都可以有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肿瘤的异质性。

82、间变(anaplasia)病理学中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83、副肿瘤综合症(paraneoplasticsyndrome)不是由于原发肿瘤或转移瘤直接引起,而是通过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的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或其它不明原因间接引起的内分泌、神经肌肉、皮肤、骨关节和软组织、造血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84、异位内分泌综合征(ectopicendocrinesyndrome)是指一些非内分泌器官发生的肿瘤能产生或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而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是副肿瘤综合症中最常见的

85、种植性转移(implantingmetastasis)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瘤。

86、恶病质(cachexia)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87、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88、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指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的形态学表现

89、原位癌(carcinomainsitu)是指癌局限于上皮全层,基底膜完整,没有间质浸润

90、癌(carcinoma)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91、肉瘤(sar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