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偏小胆囊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MDT简讯No86医院胰胆
TUhjnbcbe - 2021/7/16 12:24:00

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01月07日(周一)下午14:00-17:00,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86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主任邵成浩教授主持,特医院杨田教授参加,与会者包括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肿瘤内科焦晓栋主治医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介入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讲座,医院杨田教授及普外四科杨光、郑明辉医师进行讲座;第二部分为四例胰胆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讨论。

第一部分:学术讲座

一、医院杨田教授《外科临床研究的设计与体会》

杨田教授首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临床案例,介绍了普外科较罕见疾病的临床研究该如何实施病例收集的技巧:先从一些典型的个案报道入手,再逐步拓展,采取多中心、有代表性、大样本的疾病收集。其次杨教授结合以往经验,认为临床科研不仅设计要来源于临床,而且目的是要服务于临床;日常工作中学会做有心人,逐步积累资料,抓出其中某一点,逐步进行研究。再次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科医师绝不只是个“开刀匠”,临床工作中需要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有趣的案例,结合临床实践难点,确立基础研究方向,使研究模式从临床转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又可以服务于临床,两者互不矛盾,相互促进。杨教授总结了几点体会:从临床兴趣点出发,从回顾性研究做起,多看文献学会借鉴,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利用优势合作共赢,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最后,杨田教授引用恩师吴孟超院士的讲话“不失匠心,方成神器;不拒众流,方成江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在场的所有同仁共勉。

二、普外四科杨光主治医师NewModelforPredictingMalignancyinPatientsWith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

精准医学是依据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实施关于健康医疗和临床决策的量身定制。针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患者是否该选择手术治疗,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新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精确评估IPMN患者的术前风险,从而更好地进行手术决策。该文章发表在《AnnalsofSurgery》上。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来自3个中心的例IPMN患者,将其分为2个队列,队列1进行建模,队列2进行内部验证;最后再用8个中心的例IPMN患者进行外部样本验证,从而说明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首先在例患者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3个变量是风险因素,即壁结节大小,主胰管直径,囊大小,根据以上3个变量的比值比,计算对应的权重分值,将分值相加后即可得到最终的风险分数。内部验证结果提示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是0.。在外部验证组中,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是0.。该模型有可能将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术前风险评估,从而决定是否手术。

三、普外四科郑明辉医师Galectin-4servesasaprognosticbiomarkerfortheearlyrecurrence?metastasis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

Gal-4是一种细胞内外的多能凝集素,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着重要的作用。年,中国学者发表在JCA上的研究结果揭示了Gal-4的表达与肝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研究人员通过检测肝癌组织标本Gal-4的表达,检测健康成人、HBV感染患者以及肝癌患者血清Gal-4水平,对比分析-年间例手术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与患者复发/转移、生存时间后,得出以下结论:与未转移/复发的患者相比,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Gal-4表达明显下调,且Gal-4低表达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高血清Gal-4与肝癌的高侵袭性密切相关,同时可能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高风险密切相关,并且高血清Gal-4与HBV感染联系紧密。最终研究总结出Gal-4可能是一个判断肝癌手术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来预测肝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

但Gal-4要成为生物标记物需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而且将Gal-4的表达与肝癌进展联系起来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病例讨论

一、普外四科施安医师《胰头癌新辅助治疗后一例》

患者46岁女性,因“反复中上腹痛胀痛不适5月”就诊。外院查肿瘤指标升高(CA.5u/ml,CA.46u/ml),CT平扫+增强提示:胰头部异常密度影,胰腺癌可疑;PET-CT提示胰头肿块,FDG摄取增高;根据影像学评估,该患者肿瘤体积较大,与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密切、被肿瘤包绕°且肠系膜上动脉第一分支及肠系膜上静脉受侵,属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行超声内镜下穿刺取活检,病理提示:见极少量异型腺上皮细胞。后行AG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共6次化疗,2月后复查肿瘤指标、腹部CT平扫+增强及PET-CT,考虑肿瘤指标恢复正常,胰头肿块缩小,FDG摄取降低,考虑为肿瘤活性部分受抑制。

肿瘤科焦晓栋主治医师:该患者初期诊断为胰头恶性肿瘤,行相关检查后评估属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未出现*疸,全身状况良好,根据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该患者行AG方案治疗后,复查肿瘤指标特别是其中CA已降至正常,胰头肿块较前明显缩小,PET-CT也提示胰头肿块代谢降低,胰外未见其他高代谢灶,说明治疗有效,可再次评估外科手术可能性。

普外四科刘安安副主任:该患者胰头恶性肿瘤行新辅助治疗后,复查肿瘤指标改善,影像学提示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程度未进展,肠系膜上动脉被肿瘤包绕程度有降低,总体化疗效果较明显,目前未见远处转移灶,可考虑行手术治疗,手术关键在于肠系膜血管的分离。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胰头恶性肿瘤行新辅助治疗后,前后各项指标对比有明显改善,新辅助治疗效果较显著,根据患者近期影像学检查可见肿瘤与肠系膜上动脉关系仍较密切,近端空肠动脉分支被肿瘤侵犯,如行手术治疗,需动脉先行,游离肠系膜根部,难点在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能否完整分离、近端空肠动脉分支能否成功离断;之后则是对受侵静脉的处理,有研究报道是否联合静脉切除对于术后并发症影响不大,但联合静脉切除术后死亡率相对较高,此与术中门脉阻断、失血较多有关,所以术中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控制好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二、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胰头癌伴肝转移转化治疗一例》

患者54岁男性,因“体检发现CEA异常升高半年”就诊,外院查肿瘤指标升高(CEA51.58ng/L↑,CA.10U/ml↑),来我院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及PET-CT考虑胰腺钩突恶性肿瘤伴肝右叶多发转移,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行超声内镜胰头占位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少量异型细胞;肝结节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腺癌,结合影像和免疫标记结果,符合胰腺导管腺癌肝脏转移。明确诊断后行AG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目前已完成4个周期化疗。化疗过程中肿瘤指标逐渐降至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近期复查CT及MRI见胰头肿瘤体积较前明显缩小、肝脏转移灶数量及大小明显减少,PET-CT未见明显高代谢病灶、胃底胃壁局部增厚伴代谢增高。

肿瘤科焦晓栋主治医师:该患者诊断明确,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均行穿刺活检,结果提示为胰腺癌伴肝脏多发转移,属于IV期胰腺癌,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进行放化疗或其他治疗控制。对于ECOG评分0-2的患者,AG方案是适宜的,FOLFIRINOX/改良型FOLFIRINOX仅用于那些ECOG评分0-1的患者。肿瘤转移过程中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它是介于局限性原发瘤及广泛性转移瘤之间、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阶段,转移部位≤2个、转移瘤数目总数≤5个,称为“寡转移”,此概念最早在5年提出,于6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写入指南,但上述定义对于转移部位及转移数量的规定并不绝对。

普外四科刘安安副主任:该患者为IV期胰腺癌,无手术指征,患者行AG方案化疗初期可见肿瘤指标升高,中后期逐渐降至正常,肿瘤原发灶体积明显缩小、代谢未见增高,肝脏转移灶数量从大于5个降至1个且转移灶体积明显缩小、代谢未见增高,说明治疗效果显著,为再次手术完整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创造条件。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胰腺癌晚期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寡转移治疗策略中的重要部分;手术切除在肿瘤局部治疗中最主要,效果显著,已得到验证。寡转移是一种潜在可治愈的状态,患者虽然发生了转移,但病变尚局限于局部,只要将局部病灶清除就可能治愈疾病,可通过手术、放疗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治疗寡转移,同时应用全身化疗兼顾预防远处转移,寡转移的局部治疗在肺癌、结肠癌、乳癌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患者为胰腺癌IV期,通过转化治疗,原发灶及转移灶均缩小,疗效应该属于PR(partialresponse,部分缓解),肿瘤指标及病灶代谢均不高,这在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中较少见,可考虑探索性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观察治疗效果,积累胰腺癌伴肝转移通过转化治疗达到降期并手术治疗的经验。

三、普外四科刘斌医师《胰体占位一例》

患者57岁女性,因“体检发现胰尾囊性占位2年余”。外院查肿瘤指标正常,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提示“胰腺尾部囊实性占位,浆液性囊腺瘤可能”,未做治疗,定期随访,近期复查胰腺薄层CT平扫提示“胰腺体部不规则囊性占位伴钙化灶”。

消化内科宁北芳副教授:该患者影像学资料提示胰体尾部肿瘤呈多房囊性病变,CT提示有钙化灶,可行超声内镜检查,可通过超声探头声影判断囊液性质,另外可对钙化灶进行观察。

普外四科刘安安副主任: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考虑胰体尾部囊腺瘤可能性大,为多房囊性,根据其形态及密度,考虑浆液性囊腺瘤可能性大,患者随访时间较长,存在钙化灶,近期随访中出现肿瘤增大趋势,不排除粘液性囊腺瘤可能,可行超声内镜进一步观察病情情况,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胰腺囊性肿瘤有四种:浆液性囊腺瘤(SCN)、粘液性囊腺瘤(MCN)、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及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囊腺瘤(IPMN),出现钙化灶的有MCN和SPT,根据该患者影像资特点可排除SPT;如果MCN出现肿瘤增大的趋势则有手术指征。但此钙化灶密度很高,是否为脾动脉钙化不能排除;另外该囊肿呈多房囊性改变,这在SCN的影像形态中较多见,且SCN更多见于胰头部。可行超声内镜观察此囊肿的壁厚度、囊液性质、是否存在壁结节,根据进一步检查结果再考虑是否行手术治疗。

四、普外四科冀蒙医师《胃癌术后胰头占位一例》

患者66岁女性,因“胃癌术后6年,腹胀5年加重伴疼痛1年余”就诊,患者于2年因胃窦癌在外院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毕II式胃肠吻合+Braun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胃窦腺癌II级,局灶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溃疡型,肿瘤浸润粘膜下层,淋巴管内见瘤栓,pT1N0M0IA期,行FOLFOX方案化疗6个疗程。年因腹胀行胃镜检查,胃镜及病理报告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活动期伴肠化;抑酸治疗后好转,之后多次复查未见明显改变。7年开始出现CEA进行性升高,8年3月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胰头前方不均匀密度影,术后残余十二指肠可能。8年5月胃镜及病理示胃潴留,吻合口粘膜慢性炎,PET-CT提示吻合口FDG代谢增高,复发不除外,胰头右前方混杂密度结节,FDG代谢增高,考虑肿瘤转移可能。外院行卡培他滨化疗后,CEA继续升高,我院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胃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并残胃胃潴留,门脉血栓可能。

肿瘤科焦晓栋主治医师:该患者胃癌术后病理提示为早期胃癌,术后仍积极进行了化疗,超过5年已属于胃癌治愈;一年前开始出现CEA进行性升高,胰头前方出现不均匀的低密度影,而此部位CEA主要为上皮细胞来源,另外胃癌复发和转移常见部位为淋巴结和肝脏,所以胰头部的肿瘤具体来源尚不明确。可行胰头占位穿刺,获取病理,通过免疫组化或基因测序明确肿瘤起源,再根据结果行后续治疗。

普外四科刘安安副主任:该患者为早期胃癌,术后实施FOLFOX方案进行巩固治疗,手术区域附近再次出现肿块,PET-CT提示肿块为高代谢,考虑为恶性肿瘤,具体来源尚不清,可行穿刺活检明确;但患者目前出现胃肠吻合口狭窄,营养状况稍差,获取病理后仍难以完成放化疗等治疗措施,可先行手术解除梗阻,明确肿瘤来源,之后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再行后续治疗。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早期胃癌化疗后再次出现胰头肿块,CEA升高,PET-CT提示胰头右前方混杂密度结节FDG代谢增高,胃肠吻合口FDG代谢增高,复查胃镜提示吻合口狭窄,未见明确的肿瘤复发,对于胰头肿瘤的来源目前不清楚,是胰腺原发还是胃癌复发转移尚不确定。如果考虑胰腺原发,胰头部的大肿块呈外生性生长,并未导致胆胰管扩张,与我们常见的胰头肿块压迫胰胆管的特点不同,胰腺肿瘤是导管起源,它的特点是围胆管浸润,很少长出胰腺外。结合患者最近1年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胰头肿瘤有进展,近期复查提示出现门脉癌栓,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干预。

会议现场

作者:付志平编辑:彭俊峰

审校:汤靓总编:邵成浩

年01月0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MDT简讯No86医院胰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