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治疗和寿命。生活中,常见的胆囊疾病以结石、息肉最为多见,这两种疾病虽然都出自胆囊,但是临床表现却截然不同,比如前者会使患者痛得要死,而后者通常会悄无声音。
对于这两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人们对于比较闹腾的胆囊结石,往往会采取手术治疗。但是,对于相对比较“安静”的胆囊息肉,人们却表现的十分纠结。
第一招:知彼
胆囊息肉是指凸向腔内的胆囊壁隆起性病变。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上腹部偶尔疼痛、恶心、呕吐等。可通过腹部超声扫描或分析胆囊切除术后的胆囊标本发现,发病率约为0.3%~9.5%。虽然都叫胆囊息肉,但这里面存在很多“纸老虎”。因为胆囊息肉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
息肉有“真”有“假”,只做超声没法定性
“胆囊息肉”只是超声报告上的一个影像名词,简单说就是能看到我身体里(胆囊壁上面)长了东西,但这个东西是不是癌,超声分辨不出来的。
CT增强扫描、常规B超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可帮助明确诊断等。
“假性息肉”
最常见的假性息肉是胆固醇假性息肉,这类息肉一般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胆汁里胆固醇增多,最后多到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胆固醇性息肉”个头小,喜欢成群结队,一发现就是好几个。
“真性息肉”
有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等,好单独出现。
当发现直径1厘米、胆囊壁增厚4毫米、息肉增大较快,以及伴有胆结石、反复出现腹痛等情况,就要考虑手术切除。真性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第二招:知己
目前大多数研究支持胆囊息肉越大,胆囊癌的发生率越高。且建议胆囊息肉≥10mm时应实施胆囊切除术;一者因其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大,二者即便其不是恶性,也很可能是腺瘤并具有恶性潜能。
当胆囊息肉<10mm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下一步的选择。
对于有临床表现的患者,需要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偶疼痛、恶心、呕吐、厌油腻,有时会病情加剧,出现全身乏力、不适、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肩部或背部放射痛等。如果症状和胆囊无关,则进行其他检查判断症状的病因。如果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建议选择手术切除胆囊。
当这几条都满足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介入去把息肉切除。
第三招:步步为营
除了以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他情况的患者应该怎么做呢?还是需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地选择随访,分为三种情况: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等。
随访期间胆囊息肉生长速度≥3mm/6个月或者达到10mm,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因此,发现得了胆囊息肉莫慌张,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是假性息肉,而对于真性息肉,需要遵循医生医嘱,进行科学合理的随访检查或者治疗,就可以守护自己的健康。
医院微创外科,经过15年的探索与积累,陆续完成较多高危、复杂、疑难等特殊病例,以微创、无创的“高精尖”技术造福患者。目前,该科室全面开展泌尿外科相关疾病的诊疗业务,开展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的微创手术,深受患者的认可与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