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意”,不是指英文文本的表层之意,而是指字里行间的“隐意”,以及字行之外的“拓意”。“隐意”多半指作者想通过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拓意”则是指教师进一步将“隐意”与社会、自然以及自我相联系的进一步探究。
从“意”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主要着力于“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可以学生随时带走的精神要素,所以也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个人,那么基于“意”的解读与教学,则是这堂课的灵*。一堂课里可以有词汇、有语法、有衔接、有连贯,可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堂课如果少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某种悸动,少了学生在精神方面的某种启迪,这在笔者看来,就是一趟缺乏灵*的课。而这种“悸动”与“启迪”则有赖于教师解读文本的“意”。
下面笔者还是以人教版教材Book7Unit4OldTomthekillerwhale为例,来阐述如何解读文本的“意”。
一、教师要尽可能地读出文本在“主题意义”层面的蕴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三大主题语境以及其下属的部分内涵。
人与自我:
1.个人、家庭、社区和学校生活;
2.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
3.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4.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5.语言学习的规律、方法等;
6.优秀品行、正确的生活态度、公民义务与社会责任;
7.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8.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个人职业倾向、未来规划等;
9.创新与创业意识。
人与社会:
1.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2.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
3.跨文化沟通、包容与合作;
4.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文学简史、经典演讲、文学名著等;
5.绘画、建筑等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
6.影视、音乐等领域的概况及其发展;
7.体育活动、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与健康、体育精神;
8.不同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9.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10.重要国际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
11.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等;
12.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3.社会热点问题;
14.重大*治、历史事件,文化渊源;
15.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
16.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科学精神、信息安全。
人与自然:
1.主要国家地理概况;
2.自然环境、自然遗产保护;
3.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
4.自然灾害与防范,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
5.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7.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
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要积极探究作者在以上诸范畴内的意义。这里还要注意,探究还必须准确,因为有时如果从多个层面审视,我们是可以发现多个层面的意义内涵,但有可能并不是每个内涵都是重点与容易着力的点。以Book2的有篇课文为例,JourneyDowntheMekongRiver,如果把“意”的解读圈定在“人与自然”类的“美丽山川”,便有点偏颇,尽管该文被教材编者编在“美丽自然”这一主题语境下,但是文本更合理的“意义”却是“基于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互补从而促使旅行成功的团队合作”。
总之,作为着力的“意”,应该解读准确。
还是以Book7Unit3OldTomTheKillerWhale这篇文本进行例证。这篇文本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虎鲸OldTom怎样帮助捕鲸人捕猎一头须鲸”,另一个是“虎鲸OldTom是怎样营救捕鲸人James”。从这两个故事,教师可以很容易看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下“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的“意”。教师不妨可以从这个“意”进行挖掘与拓展。例如笔者为了这个“意”的凸显,在不同的阶段就设置问题:如在阅读前,问:在你意识中,鲸是一种什么动物?它会吃人吗?在阅读中,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虎鲸”对人的关爱?哪些地方又可以看到“人”对“虎鲸”的关爱?在阅读后,问:你有无与小动物相互关爱的小故事?从这一系列问题活动,同学们对动物的感情有更深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进一步深化“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如电影《忠犬八公》就是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在泪下之时,我们会感到动物对人的真挚情感。
二、教师可以将文本之“意”进一步与“当下社会”相连,挖掘“意”的现实意义。
文本作者囿于自己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性,所表达的“意”难免也有局限性。基于此,教师对“意”的解读,可以尝试将之与当下时代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起更多更大的共鸣。
Book7Unit3OldTomTheKillerWhale这篇文本的“意”在于“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这一点很明显可以看出。但是如果就此戛然而止的话,总觉得对“意”的阐释还不够深入。当下的新冠肺炎病*给人类敲醒了警钟。结合此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疫情与我们对自然的行径再作聚焦,对人类的对自然接不合理的索取再做反省,这样是不是会让“意”更加具备现实维度的意义,因此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三、解读文本之“意”,教师要力求将其与其它方面,尤其是语言能力方面结合起来
语言学习碎片化的最大的弊端便是将语言当做纯语言知识。而文化式的学习虽然有“没有聚焦语言,不能发展语言能力”的危险,但这一点容易克服。克服的方法便是:将语言学习纳入文化渗透的考量中。一切都有赖于语言的表达。那么教师在解读文本之“意”的同时,应该抓住一切契机将语言知识,尤其是英语这门语言所独有的知识,凸显出来,并引领学生聚焦学习。
笔者在Book7Unit3OldTomTheKillerWhale的文意解读之时,就是积极纳“语言考量”于备课教学整个过程中。例如对于上述笔者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在当代的反思”这一“意”的探究中,就是让学生使用一些语言。笔者要求笔者就over-fishing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演讲。这刚好与笔者其时聚焦的“问题解决型”作文的学习形成呼应,因此也形成了对语言的复习与聚焦。笔者也适时点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领学生聚焦语言。例如下面就是说到了as的用法。对“意”的解读,是为了让一节课有“*”。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可能的探究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以及思考该“意”在现实层面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是契合“立德树人”的时代主题。——.04.21晨
杜锐之你的赞赏,我的动力;